shubuzuo
shubuzuo

述而不作

weishi


因明入正理论 立论梳理

这篇文章详细探讨了因明学中论议的方法与原则,包括立论的基本要素(宗、因、喻、合、结)、论议可能出现的负处及其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通过三种观察方法来决定是否展开论议。文章还讨论了在论议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多所作法,如善自他宗、勇猛无畏和辩才无竭等素质,以确保论议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2024 logic debate

安慧将第八识根本识归识蕴所摄

这篇博客探讨了佛教哲学中关于识蕴的理论,特别是安慧将第八识根本识归入识蕴的观点及其相关论述。文章引用了《大乘五蕴论》、《大乘广五蕴论》以及《宗镜录》中的经典内容,详细分析了识蕴的概念及其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文章指出,识蕴作为心灵活动的核心,不仅是对所缘境的了别,更是心与意的统一表现。阿赖耶识因其能摄藏一切种子和执持身故而被视为最胜心,同时也是识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小乘与大乘关于名色依的立场,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第八识在佛教理论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必要性。最后,文章提到了成论述记对这一观点的破斥,展现了佛教哲学内部的学术争鸣。这篇博客不仅揭示了佛教心理学中深奥的识蕴理论,还引发了关于心灵本质、生命流转以及修行路径的思考。你是否也认同第八识在认识论中的核心地位?或者你认为识蕴的概念是否还有更深层的解释?--DeepSeek

study weishi liushi Buddhist Philosophy Mahayana Buddhism Vijnana Skandha

因明笔记

这篇博客深入探讨了因明学中宗、因及其过性(即推理过程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的核心概念和结构。文章首先阐述了宗的定义与结构,包括“有法”、“能别”等基本要素,并详细分析了立宗过性的不同类型及其在逻辑推理中的表现形式。接着,作者重点讨论了似因的五种类型,包括相违决定、法自性相违因等,揭示了这些过性如何影响推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文章进一步剖析了似同法喻和似异法喻的五种情况,探讨了类比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及其潜在问题。通过这些分析,作者旨在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因明学中推理过程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避免常见错误。 整篇文章以严谨的逻辑和详细的分类为基础,为理解因明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系统的框架,并提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复杂逻辑推理中,如何确保宗的结构与过性分析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似因和似喻的情况又该如何有效识别和避免?这些问题不仅挑战了读者对因明学的理解深度,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DeepSeek

study weishi yinming logic Argumentation Fallacies

楞伽经 百八句

这篇博客以《楞伽经》中著名的“百八句”为核心,探讨了佛教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与表象的深刻思考。文章列举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命题,如“生句非生句”、“心句非心句”等,揭示了语言与概念在描述真相时的局限性。这些句子并非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旨在启发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句”的否定与重构,文章试图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引导读者去探索超越表象的真实意义。这些命题不仅涉及佛教的核心思想,也引发了对存在、无常、空性等哲学问题的深刻反思。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不断否定表象,最终是否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这个问题不仅指向了佛教的智慧,也为现代人理解自我与世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Buddhist Philosophy Negative Language Emptiness Concept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的探讨,围绕有心地与无心地展开,从五个不同门类进行详细阐述。地施设建立门中,明确了有心地和无心地的具体划分方式,指出五识身相应地等四种情况均为有心地,而无寻无伺地在特定条件下则为无心地。心乱不乱建立门中,则通过四颠倒及其对心性的影响,将乱心与无心联系起来,强调了心性失坏导致的无心状态。生不生建立门从八因缘入手,分析了心生与不生的不同情况,指出因缘具足则为有心地,反之则为无心地。分位建立门中,则列举了六种无心位,进一步细化了无心地的分类标准。最后,在第一义建立门中,深入探讨了涅槃界中的无心状态,强调阿赖耶识永灭才是真正的无心地。通过五门分类法,文章系统地揭示了有心与无心的本质区别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解本地分中的深意提供了清晰的框架。--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Mental states Mindful States Mindless States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本文探讨了本地非三摩呬多地的十二种相略,分析了这些地相在修定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文章指出,所谓“非定地”,是指那些尚未达到真正禅定状态的心境,涵盖了从散乱、惛睡到染污、退失等多种情况。通过分类讨论,文章揭示了初学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挑战,并详细解释了每种地相的特点及背后的心理机制。作者强调,这些地相并非简单的缺陷,而是修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理解它们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克服困难、提升禅定境界。最后,文章以一个问题引发思考:我们是否能通过认识和超越这些非三摩地的障碍,最终达到真正的禅定境界?这一问题不仅让人对文章内容充满畅想,也促使读者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实际修行中实践所学,从而实现更高的心灵觉悟。--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Non Dhyana Grounds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摘录)

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佛教禅修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多种三摩地(等至)的种类及其特点。文章首先介绍了无想三摩钵底和灭尽三摩钵底的区别与条件,分别对应离遍净欲和无所有处欲的状态。接着引用《荡尘经》中“陶炼生金”的比喻,将禅修过程分为除垢、摄受和调柔三个阶段,并强调在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的实践中应避免过度专注于对治沉掉等干扰。文章还探讨了四正法——远离、修习、修果和无乖诤,分别对应选择合适环境、实践止观、获得解脱以及教义的一致性。最后,文章通过比喻和具体修行方法,展现了佛教禅修的系统性和深意。--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Samatha Vipassana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摘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佛教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教义及解释。文中探讨了缘起法的次第关系,强调愚痴者因无明而引发邪行,进而导致心颠倒、结生相续和老死等苦果,并说明了十二支的顺序安排是基于内身缘与受用境界缘两种缘起。文章还解释了为什么在逆次第中以老死为先,指出这是为了彰显苦谛,并回应了关于无明作为增上缘以及缘起命名依据的问题。此外,文中讨论了阿罗汉断除的支节、缘起的不同言说方式(如顺次第、逆次第、黑品和白品)及六种现观(思现观、信现观等),旨在帮助修行者断除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最终超越生死轮回。--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Twelve Links Dependent Origination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