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标与安立 作意相差别 摄诸经宗要 最后众杂义
总标
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 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 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
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安立
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
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 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 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 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 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
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 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 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 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五盖。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问嗔恚盖以何为食。答有嗔恚性。有嗔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问此嗔恚盖谁为非食。答有仁慈贤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惛沉睡眠盖以何为食。答有黑暗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问掉举恶作盖以何为食。答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问疑盖以何为食。答有去来今。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问此盖谁为非食。答有缘缘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于初静虑。具足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 第二静虑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第三静虑有五支。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 第四静虑有四支。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
初静虑中。寻伺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 第二静虑中。内等净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 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 第四静虑中。舍净念净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 诸静虑中。虽有余法。然此胜故。于修定者为恩重故。偏立为支。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耶。答由彼能厌患欲界入初静虑。 初静虑中。而未能观寻伺过故。 第二静虑。能观彼过。是故说为寻伺寂静。如第二静虑见彼过故名寻伺寂静。 如是第三静虑。见喜过故名喜寂静。 第四静虑见乐过故名乐寂静。舍念清净差别应知
诸静虑名差别者。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
为说应入彼定非为乐住。或复名为彼分涅槃。亦得说名差别涅槃。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 复次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中出离舍根。 云何知因。谓了知此种子相续。云何知缘。谓了知此种所不摄所依助伴。云何知序。谓知忧根托此事生。即是能发忧根之相。及无知种子。云何知相。谓了知此是戚行相。云何知行。谓了知此能发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如是知已。于出离中。极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于思惟修。任持坚住。又于是中无余尽灭。乃至究竟者。谓灭随眠故。灭诸缠故。世间静虑。但能渐舍彼品粗重。不拔种子。
问以何等相了知忧根。答或染污相。或出离欲俱行善相。 复有六种顺出离界。如经广说。谓我已修慈。乃至我已离诸我慢。然我犹为疑惑毒箭。闷乱其心。是故慈等。于恚害等。非正对治。当知为舍如是邪执。建立此界。是中恚等离欲对治有差别故。建立前四对治相故。观察圣住得道理故。建立无相观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慈对治恚。无损行转故。悲对治害。为除他苦。胜乐行转故。喜治不乐。于他乐事。随喜行转故。舍治贪恚。俱舍行转故。无相对治一切众相。相相违故。若离我慢。于自解脱或所证中。定无疑惑故。离我慢是彼对治。
复次能超恚等诸过失故。名为出离。 于出离时。正可凭仗故名为依。世尊说依。略有四种。一法是依。非数取趣。二义是依。非文。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经。四智是依。非识。 此四种依。因何建立。补特伽罗四种别故。谓因谄诈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初依。因顺世间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二。因住自见取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三。因闻为极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四。 略于四时。失不失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谓得法时。住持时。观察义时。修法随法行时。依四时故。建立四依
作意相差别
于此静虑等中。作意所缘二种差别。
作意差别
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 云何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云何四十作意。谓缘法作意。缘义作意。缘身作意。缘受作意。缘心作意。缘法作意。胜解作意。真实作意。有学作意。无学作意。非学非无学作意。遍知作意。正断作意。已断作意。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胜解思择作意。寂静作意。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随顺作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力励运转作意。有间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自然运转作意。思择作意。内摄作意。净障作意。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他所建立作意。内增上取作意。广大作意。遍行作意
缘法作意者。谓闻所成慧相应作意。 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 缘身受心法作意者。谓修念住者。如理思惟身等作意。 胜解作意者。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 真实作意者。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 如理思惟诸法作意。有学作意。略有二种。一者自性。二在相续。自性者。谓有学无漏作意。在相续者谓有学一切善作意。 如有学作意。当知无学作意二种亦尔。非学非无学作意者。谓一切世间作意。 遍知作意者。谓由此故遍知所缘而不断惑。 正断作意者。谓由此故。俱作二事。 已断作意者。谓断烦恼后所有作意。 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毗钵舍那。 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奢摩他。 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过此更无身受心法。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者。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及缘清净所缘作意。 胜解思择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或奢摩他而为上首。 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 一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 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二分双修。 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 净修智见。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又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 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 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任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 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 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 力励运转作意者。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 有间运转作意者。谓已得作意。于上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有功用运转作意者。谓即于此勇猛精进无有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自然运转作意者。谓于四时决定作意。一得作意时。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时。三修现观时。四正得已得阿罗汉时。 思择作意者。谓毗钵舍那品作意。内摄作意者。谓奢摩他品作意。 净障作意者。谓由此故。弃舍诸漏永害粗重。 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依离一切粗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 他所建立作意者。谓诸声闻所有作意。要从他音。乃能于内如理作意故。 内增上取作意者。谓诸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作意。以不从师而觉悟故。 广大作意者。谓诸菩萨为善了知生死过失。出离方便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遍行作意者。谓佛世尊现见一切无障碍智相应作意。若诸菩萨遍于三乘及五明处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此中了相作意。摄缘法缘义。余六作意。唯摄缘义。缘身等境四种作意。遍在七摄。了相胜解加行究竟果作意。通摄胜解真实作意。观察作意。唯摄胜解。余三作意。唯摄真实。此就前门。就余门者。当知随应七种作意皆摄。有学及非学非无学二种作意。亦摄无学作意。谓清净地了相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了相胜解观察作意。摄遍知作意。余三作意。摄正断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摄已断作意。观察作意。唯摄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余六作意。通摄二种。事边际所缘作意。遍一切摄。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若就初门。遍一切摄。就第二门。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最初胜解思择作意。皆所不摄。若奢摩他而为上首。遍一切摄。若最初寂静。若毗钵舍那而为上首。当知亦尔。前六作意。通摄一分及具分修。加行究竟果作意。唯摄具分修。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遍一切摄。随顺作意。初二所摄。对治作意。远离。加行。究竟。二作意摄。及摄乐作意一分所摄。顺清净作意。唯摄乐一分所摄。顺观察断未断作意。唯观察作意所摄。此就断对治说。若就所余随应当知。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乃至摄乐作意所摄。自然运转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摄。思择作意。了相所摄。内摄作意。胜解所摄净障作意。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作意所摄。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他所建立内增上取作意。一切作意所摄。广大作意。皆所不摄。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摄。第二一切所摄。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以闻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定为其缘。若内增上取作意摄者。唯先资粮以为其缘。所余作意。前前后后传为其缘。
所缘差别
复次云何所缘差别。谓相差别。何等为相。略有四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 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因缘相者谓定资粮。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沈相掉相。乱相着相。应修习相。当知对治此四种相。
复有三十二相。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
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言沈等者。谓沈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云何外相。谓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谓光明相。或净妙相。或复余相。为欲除遣诸烦恼故。或令彼惑不现行故。 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 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 云何作意相。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此所思惟。名作意相。 云何心起相。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此所思惟。名心起相。 云何安住相。谓四识住。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此所思惟。名安住相。 云何自相相。谓自类自相。或各别自相。此所思惟。名自相相。 云何共相相。谓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此所思惟。名共相相。 云何粗相。谓所观下地一切粗相。 云何静相。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 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 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 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 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 云何不染污相。谓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染污相。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 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云何邪方便相。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既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于暗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如于下方。于上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建立此相。 云何观察相。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住观于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坐观于卧者。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或法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 云何贤善定相。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何故此相说名贤善。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 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 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 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 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 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 云何增相。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 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陜小。所思惟相。 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陜小故。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诸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谓所缘相。具摄一切。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诸染污相。唯应远离。所余诸相。唯应修习。于彼彼时应修习故
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谓即修习如是作意。又能远彼所治烦恼。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
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云何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 云何方便力。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然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 云何说力。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成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
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
云何爱上静虑者。谓如有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爱味。 云何见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执不舍。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 云何慢上静虑者。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当入。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如是入已。后生憍慢。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余不能得。彼依此慢。复于后时。于诸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云何疑上静虑者。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尝乐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入诸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为得未得。于四圣谛。勤修现观。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多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着坚住。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 云何清净静虑等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烦恼行或薄尘行。彼从他闻初静虑等爱味过患及上出离。勇猛精进。入初静虑或所余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诸定过患。于上出离。亦能了知。不生爱味。 云何无漏静虑等定。谓如有一是随信行。或随法行。薄尘行类。彼或先时于四圣谛。已入现观。或复正修现观方便。彼先所由诸行状相。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今于此行此状此相。不复思惟。然于诸色乃至识法。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心生厌恶。怖畏制伏。于甘露界。系念思惟。如是方能入无漏定
云何顺退分定。谓有钝根下劣。欲解勤精进故。入初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 云何顺住分定。谓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闻诸定功德。广说如前。爱味相应。于所得定。唯生爱味。不能上进。亦不退下。 云何顺胜分定。谓有亦闻出离方便。于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于彼不生爱味。更求胜位。由此因缘。便得胜进。 云何顺决择分定。谓于一切萨迦耶中。深见过患。由此因缘。能入无漏。又诸无漏名决择分。极究竟故。犹如世间珠瓶等物。已善简者名为决择。自此已后。无可择故。此亦如是。过此更无可简择故。名决择分
云何无间入诸等至。谓如有一得初静虑乃至有顶。然未圆满清净鲜白。先顺次入乃至有顶。后逆次入至初静虑 云何超越入诸等至。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故。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处。空处无间超入无所有处。乃至广说。逆超亦尔。以极远故。无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诸大菩萨。彼随所欲入诸定故 云何薰修静虑。谓如有一已得有漏及与无漏四种静虑。为于等至得自在故。为受等至自在果故。长时相续入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薰修成就。若于是处是时是事。欲入诸定。即于此处此时此事能入诸定。是名于诸等至获得自在。等至自在果者。谓于现法乐住。转更明净。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净修治解脱胜处及遍处等胜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终者。由此因缘。便入净居。由软中上品修诸静虑有差别故。于一切处受三地果。如前有寻有伺地已广分别。修习无寻唯伺三摩地故。得为大梵。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薰修力故。生五净居。当知因修清净静虑定故。生静虑地。不由习近爱味相应。既生彼已。若起爱味。即便退没。若修清净。还生于彼。或生下定。或进上定。先于此间。修得定已。后往彼生。何以故。非未离欲得生彼故。非诸异生未修得定能离欲故。又非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乐有差别。唯所依身而有差别
摄诸经宗要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
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云何有色观诸色。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谓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故。问观诸色者。观何等色。复以何行。答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何等名为最胜功德。谓胜处。遍处。诸圣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内光明相故。余如前说。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名净解脱。何以故。三因缘故。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动乱已寂静故。善磨莹故。身作证者。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 云何空无边处解脱。谓如有一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虚空思惟胜解如是。识无边处解脱。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是识思惟胜解。 无所有处解脱者。谓已得无所有处。于识无边处思惟胜解。有顶解脱。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即于是处应作胜解
先已修治作意胜解。后方能起胜知胜见故名胜处。此胜当知复有五种。一形夺卑下故名为胜。谓如有一以己胜上工巧等事形夺他人置下劣位。二制伏羸劣故名为胜。谓如有一以己强力摧诸劣者。三能隐蔽他故名为胜。谓瓶盆等能有覆障。或诸药草咒术神通有所隐蔽。四厌坏所缘故名为胜。谓厌坏境界舍诸烦恼。五自在回转故。名为胜。谓世君王随所欲为处分臣仆。
由诸遍处于胜解事生遍胜解故名遍处。言无二者。谓诸贤圣无我我所二差别故。言无量者。遍一切故。何故遍处。唯就色触二处建立。由此二种共自他身遍有色界常相续故。眼等根色。唯属自身。香味二尘。不遍一切。声声有间。是故不说。如是有色诸遍处。定色界后边。于无色中。空遍一切故立遍处。识所行境遍一切故。亦立遍处
修观行者。先于所缘思惟胜解。次能制伏。既于制伏得自在。已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如其所欲而作胜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八色遍处。善清净故。能引贤圣胜解神通。及于诸事转变神通。如其胜解。随所转变。皆能成就。又能变作金银等物。堪有所用。由识遍处善清净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由空遍处善清净故。随其所欲皆转成空。譬如世间凡铁金师。初和泥等未善调练。解脱位亦尔。如善调练。胜处位亦尔。如调练已随欲转变。遍处位亦尔
三三摩地者。云何空三摩地。谓于远离有情命者及养育者数取趣等。心住一缘。 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空无我我所等。二彼果空。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者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者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如说我已超过一切有色想故。于外空身作证具足住。乃至广说。此中缘妙欲想。名为色想。此想所起贪欲断故。说为外空。
云何无愿心三摩地。谓于五取蕴。思惟无常。或思惟苦。心住一缘。 云何无相心三摩地。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诤。心住一缘。如经言。无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乃至广说。云何名为不低不昂。违顺二相不相应故。
二因缘入无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无相界故。
此三摩地略有二种。一者方便。二方便果。 言方便者。数数策励。思择安立。于彼诸相。未能解脱。由随相识。于时时中。扰乱心故。彼复数数自策自励。思择安立。方能取果。解脱随相。于此解脱又解脱。故不自策励思择而住。是故名为极善解脱。若数策励。思择安立。方得住者。虽名解脱。非善解脱。 又晓了果。晓了功德者。谓烦恼断究竟故。现法乐住究竟故。又复灭道俱应晓了。即此二种。随其次第。名晓了果晓了功德。又谛现观阿罗汉果。俱应晓了。于见道位中。名晓了果。于阿罗汉果。名晓了功德。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故名空性。即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观此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何故此中先说空性。余处宣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后方说空。谓若无无我。无常苦观终不清净。要先安住无我之想。从此无间方得无愿。是故经言。诸无常想。依无我想。而得安住。乃至广说。彼于无常。观无我已。不生希愿。唯愿无相专求出离。故此无间宣说无相
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寻伺相应。 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唯伺相应。大梵修已为大梵王。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修习此故。生次上地乃至有顶。唯除无漏诸二摩地。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相。谓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胜解。又唯一味平等显现
云何小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小观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胜解故。 云何大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大。观多色故。而非无边无际观诸色故或由作意故大。上信上欲上胜解故。而非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 云何无量三摩地。谓或由所缘故。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故。或由作意故。无量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此中大心三摩地者。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乃至广说。无量三摩地者。谓四无量。 云何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谓于欲界极厌坏已得初静虑。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又闻诸天身带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 云何作意得成唯二。谓随胜解分齐。施设作意故。 云何作意唯二为缘修成唯二。谓即由此作意力故。施设所修定有差别。圆满清净转增胜故。 云何以修唯二为缘行成唯二。谓如如善修定转增胜。如是如是施设所感生有差别。 云何以行唯二为缘补特伽罗建立唯二。谓此因缘所生有情。施设高下胜劣差别。 问初二静虑诸天光明有何差别。答如末尼珠外有光明内无光明。初静虑身亦复如是。外放光明内则不尔。譬如明灯外发光明内自照了。第二静虑身亦如是。若内若外俱有光明。是故经说彼地已上唯一种身。非于下地
复次云何建立四无量定。谓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无苦无乐。二者有苦。三者有乐。如其次第。欲与其乐。欲令离苦。欲令其乐永不相离。于彼作意。有四种故。如其次第。建立四种。谓由与乐作意故。拔苦作意故。乐不相离随喜作意故。建立前三。即于此三欲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故。嗔恚不染污作意故。贪欲不染污作意故。建立于舍。经言以慈俱心。乃至广说。现前饶益故名慈俱。
饶益相故名慈善友。其饶益相略有二种。一欲利益。二欲安乐。
云何一分修三摩地。谓于此中。或唯作意思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于定。如是二种随其次第。或了光明或睹众色。 云何具分修三摩地。谓俱思惟而入于定。亦了光明亦见众色。如是修习光明定者。定难差别。有十一种。所谓疑等。 问此谁难耶。答三摩地相。相有二种。谓所缘相。及因缘相。用彼为依住三摩地。若退彼相便不能住。
云何喜俱行三摩地。谓初二静虑诸三摩地。云何乐俱行三摩地。谓第三静虑诸三摩地。云何舍俱行三摩地。谓第四静虑已上诸三摩地 云何修定为得现法乐住。谓于四种现法乐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及未圆满清净鲜白诸根本地所有修定。为显修习未曾得定。是故世尊说初静虑前方便道。 云何修定为得智见。谓诸苾刍。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如经广说。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此中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观说名为见。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如胜天经。是名为智。 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为修习诸无碍解。 云何修定为尽诸漏。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云何五圣智三摩地。谓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广说如经。此中示现五行相智。谓自体智。补特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云何圣五支三摩地。谓诸苾刍。即此身内离生喜乐。广说如经。离生喜乐者。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所滋润者。谓喜所润。遍滋润者。谓乐所润。遍充满者。谓加行究竟作意位。遍适悦者。谓在已前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乐时时间起。然非久住。亦不圆满。于此身中。无有少分而不充满者。谓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 何等名为圣三摩地。云何建立五支差别。谓四静虑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于安立审谛观察。如是名为圣三摩地。依于四种现法乐住。建立四支。依审观察缘起法故。又为断除余结缚故。建立第五。当知此由二因缘故。建立五支。
云何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当知善故。及无漏故。说名为圣。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具有三种。所谓正见正精进正念。此中薄伽梵总说。前七道支与圣正三摩地。
云何金刚喻三摩地。谓最后边学三摩地。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胜故。极坚牢故。上无烦恼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诸烦恼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譬如金刚其性坚固。诸末尼等不能穿坏。穿坏一切末尼宝等。此定亦尔。故喻金刚
云何五现见三摩钵底。谓诸苾刍。即于此身等。广说如经。已见谛者修此等至。是故名为现见等至。是诸修道所断烦恼制伏对治。断灭对治。及观察断。当知此中总略体性。初不净观。方便念住。以为依止。为令欲贪不现行故。观察内身种种不净。第二不净观。即彼念住以为依止。乃至。观察骨人之相。为令彼贪不现行故。观察此身种种不净。当知齐此名具观察一切不净。最极通达者。是青瘀等观。品类次第极逾越义。初不净观观察内身现前安住种种不净。后不净观。通达法性。观察此身有如是法有如是性。乃至广说。观识流转者。观察此识生灭相续。或观生身展转相续。谓粗观察行缘识等。或观刹那展转相续。谓细观察若有贪心离贪心等品类差别。荏苒过度彼彼日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于其中间。非一众多种种心识异生异灭。观察有学未离欲者俱住二世。已离欲者惟住他世。阿罗汉果俱无所住。如是名为观察。
云何无想三摩钵底。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求出离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
云何灭尽三摩钵底。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暂安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
荡尘经中。佛世尊言。当如陶炼生金之法陶炼其心。乃至广说。如是等义云何应知。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一除垢陶炼。二摄受陶炼。三调柔陶炼。除垢陶炼者。谓从金性中。渐渐除去粗中细垢。乃至惟有净金沙在。摄受陶炼者。谓即于彼郑重销煮。调柔陶炼者。谓销煮已。更细炼治瑕隙等秽。
如经言。应于三相作意思惟。乃至广说。应时时间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别之相。不应一向为欲对治沉掉等故。
有四正法。摄持圣教。何等为四。一者远离。二者修习。三者修果。四者于圣教中无有乖诤。远离者。谓山林树下。空闲静室。修习者。谓住于彼勤修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已习奢摩他。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谓如有一先已得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即依此毗钵舍那。于见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云何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谓如有一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发生静虑。即由如是奢摩他故。于修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如是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已。于诸界中而得解脱。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离欲界。一切有执皆永灭故。名为灭界。是名修果。于圣教中无乖诤者。所谓大师及诸弟子。若义若句若文。于文句义。平等润洽。互相随顺。非如异道施设见解种种非一差别不同。第一句者。所谓前句。若以此句。问于初一。即以此句而问第二。设于初一。依蕴而问。复于第二。依余问者。便不得名与第一句平等润洽互相随顺
这篇关于佛教止观修习的文章为我们揭示了深奥的心灵净化之道。文中详细阐述了止观的内涵及其在修行中的重要性,通过现见三摩地和其他三摩地种类的具体分析,展现了心灵成长的不同层面。
文章中提到的“四正法”——远离、修习、修果和无乖诤——为保持佛教教义的纯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远离喧嚣的环境,专注于止观修习,不仅帮助修行者摆脱外界干扰,也为内心的成长创造了宁静的空间。通过止观的实践,修行者逐步净化心灵,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这正是佛教智慧的核心所在。
文中还强调了正确理解和修习止观的重要性,指出不应将其简单视为对治沉掉的方法。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止观不仅是一种修习技巧,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灵转化过程。它帮助我们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从而提升整体的精神健康。
荡尘经中的炼金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修行的过程是一个渐进且细致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在追求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的努力都是积累,最终将带来质的飞跃。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佛教止观修习的精髓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是一份修行指南,更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刻洞察与指引,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智慧,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增长。
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和阅读。在这篇博客中,作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三摩地(禅修)和修行方法。文章详细描述了各种三摩地的特点和修行过程,并提到了与修行相关的不同的智慧和解脱。文章的闪光点在于对不同类型的三摩地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然而,文章中存在一些逻辑错误和不准确的表述。首先,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名词和概念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其次,文章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三摩地的好处和效果没有进行充分的阐述,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于其实际应用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
为了改进这篇博客,我建议作者在介绍不同类型的三摩地时,给出更详细的解释和实际应用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行方法。此外,作者可以进一步扩展文章的内容,例如介绍不同修行方法的起源和历史,或者分享一些修行的实际经验和故事,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这篇博客提供了对不同类型的三摩地的分类和解释,但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实际应用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行方法。希望我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再次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