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buzuo
shubuzuo

述而不作

shidilun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

这篇博客探讨了佛教《瑜伽师地论》中关于有心地与无心地的分类体系。文章以五种建立门揭示心识存在的不同维度:地施设门通过五识身相应地等四类有心地与无想定等三类无心地的划分,展现心识活动的结构特征;心乱不乱门以四颠倒导致的乱心状态诠释"无心"的特殊含义,暗示心识混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生不生门通过八种因缘条件解析心识生灭的动态机制,揭示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分位门以六种无心位的设定勾勒出心识缺席的临界状态,为理解意识的边界提供参照;第一义门最终将涅槃境界确立为终极无心地,通过阿赖耶识的永灭完成对心识本质的终极解构。文章在层层递进的分析中,不断挑战"无心"概念的常规认知——从睡眠闷绝的物理性无心,到定中意识的暂时隐没,最终指向涅槃境界的彻底超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解构方式,不仅呈现了心识存在的复杂光谱,更引发对"心"的定义、"无"的实质以及意识边界的根本性思考:当心识在六种状态下消失时是否意味着存在另一种存在方式?在涅槃境界中彻底灭尽的阿赖耶识是否暗示着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这些未解之谜或许正是理解佛教心识论的关键入口。--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Mental states Mindful States Mindless States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本文围绕佛教瑜伽修定理论中的“非三摩呬多地”展开探讨,以十二种典型状态揭示心识不入定的深层原因。从五识身自性不定到欲界心法缺乏轻安,从执着五欲到初修定者心随境转,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剖析了心识散乱的多重维度。当修定者陷入惛睡、未得作意、未圆满加行等阶段时其心念始终处于未达定境的临界状态这种动态过程展现了修行路上的复杂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揭示的"世间定"局限——即便修得自在定力若未能永断烦恼随眠则仍属非定地这暗示着修行境界的超越性维度。当定境因"起"与"退"而波动时更凸显出心识训练的持续性挑战。这种对非定状态的系统梳理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认知框架也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何为真正的定境?当心识突破这些非定障碍时是否意味着超越了时空与因果的限制?在追求心一境性的道路上这些看似消极的状态是否暗含着通向究竟解脱的隐喻?--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Non Dhyana Grounds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摘录)

文章围绕佛教禅定理论与实践展开,阐述了三摩地的修习方法及其在解脱中的作用。通过陶炼生金的比喻,提出心性的修炼需经历除垢、摄受、调柔三个阶段,对应去除烦恼、专注修习、调柔心识的过程。四正法作为修行基础,强调远离世俗、修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证得解脱果位,并在教义中保持一致。奢摩他(止)与毗钵舍那(观)的相互依存关系被重点论述,前者通过专注获得禅定,后者通过智慧观照断除烦恼,二者结合实现见道与修道的解脱。文中系统分类了三摩地类型,如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摩地,对应不同禅定阶段的体验;五圣智三摩地、圣五支三摩地等则体现禅定的智慧与结构特征。无想三摩钵底与灭尽三摩钵底作为终极禅定状态,分别灭尽心法与烦恼,达成涅槃。全文以陶炼心性、修习止观、证得解脱为核心脉络,构建了从基础修习到究竟解脱的完整体系。--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Samatha Vipassana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摘要)

文章系统阐述了佛教缘起理论的核心概念与逻辑体系。缘起法以十二支为核心框架,从无明引发行为,经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因果链条,最终导致生、老死等苦果,形成生死轮回的闭环系统。缘起次第包含顺次第(无明至老死)与逆次第(老死追溯至无明)两种阐释路径,分别对应杂染因缘与解脱因缘的不同视角。文中详细解析了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分类体系,以及生、老、死等生命过程的十二相状特征。通过六种现观(思现观至究竟现观)的修习方法,可逐步断除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缘起本质被阐释为依众缘和合而生灭的动态过程,其命名蕴含"缘生""缘灭""相续生起"等多重哲学意涵。文章还论证了十二支的因果逻辑关联,包括无明与行为的三缘关系(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以及阿罗汉断除三界十二支的修行境界。--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Twelve Links Dependent Origination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