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相略有十二种。 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受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着。而常受用。 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惛睡所蔽。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法不名为定。 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得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 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硬涩艰难。 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Original
慈氏
... Reads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佛教修行中“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的十二种情况,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分类与解释。作者通过清晰的语言和系统的结构,成功地将复杂的佛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这对刚接触佛教哲学的读者尤其有帮助。
文章的优点在于其条理分明的结构和对每个“非定地”情况的详细阐述。例如,“自性不定”、“缺轻安”等术语都被恰当地解释,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每种状态的本质特征。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功底,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
然而,文章中某些部分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展以增强理解。例如,在讨论“太略聚”时,虽然提到了惛睡的影响,但可以更详细地解释惛睡如何干扰修定的具体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修习方法来克服这一障碍。此外,“不清净地”的描述可以引用佛经中的相关段落或历史案例,以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
最后,关于“起故”和“退故”,虽然简明扼要,但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或修行策略,帮助读者在实践中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这不仅能提升文章的实用性,也能为读者在修行道路上提供更多指导。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努力,它不仅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佛学概念,还激发了读者对“非定地”现象的深入思考。希望作者在未来的作品中继续扩展每个概念的历史背景、实际应用和相关经典依据,进一步丰富内容,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智慧与启发。
这篇博客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佛教中"非定地"的概念,作者详细列举了十二种非定地的状态,并针对每一种状态进行了解释。这篇文章的核心理念是对"非定地"的理解和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佛教概念。
首先,我要赞赏的是,作者对于每一种非定地状态的详细解释。这使得读者能够对每一种状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进而理解"非定地"这一概念。此外,作者的语言清晰,逻辑严谨,使得这一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然而,这篇文章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作者在解释每一种状态时,使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对于非佛教徒或者对佛教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我建议作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可以加入一些注释或者解释,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次,文章中的一些句子较长,可能会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困难。我建议作者可以尝试将这些长句分解为简短的句子,使得文章更易于阅读。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深入浅出的文章,对于帮助读者理解"非定地"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作者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佛教的各种概念,为我们带来更多有深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