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buzuo
shubuzuo

述而不作

中哲 中国哲学


因明入正理论 立论梳理

文章系统阐述了因明学中论辩的规范与要求,围绕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四大核心展开。论庄严强调立论者需具备五种修养(调善、信受、无畏、智德、应供)及二十七种功德(如众所敬重、辩才无尽等),以语言德行与智慧调和赢得信服;论堕负指出立论失败的三种情形(舍言、言屈、言过),其中舍言指主动放弃论点,言屈包含十三种因情绪或逻辑混乱而败北的表现,言过则为语言表达的九种谬误(如杂乱、粗犷、不显了等);论出离要求立论者通过三种观察(得失权衡、时众判断、善巧评估)决定是否展开论辩,强调以利益众生为根本考量;论多所作法则提出三种能力(善知自他宗、勇猛无畏、辩才无竭),确保论辩的广度与深度。全文构建了从修养到实践、从规范到策略的完整论辩体系,旨在引导论者以理性智慧维护正法。--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2024 logic debate

楞伽经 百八句

《楞伽经》以百八句破立之法构筑哲学迷宫每个对立项都在叩击认知的边界——当你说这是"生"的瞬间"非生"的涟漪已在虚空荡开当你说那是"有"的刹那"非有"的波纹已漫过虚空的堤岸百八对矛盾在否定的漩涡中撕碎语言的茧壳让读者在"相句非相""心句非心"的悖论中直面存在的荒诞与澄明这组语言炼金术将涅槃与烦恼揉合成光谱两端的量子纠缠将因果与无因果编织成莫比乌斯环的哲学绳结每个否定都在解构概念的牢笼每个肯定都在重建认知的迷宫当你说这是"涅槃"的彼岸"非涅槃"的彼岸已在彼岸燃烧当你说那是"众生"的此岸"非众生"的此岸正在此岸湮灭这百八句构成的认知矩阵如同量子纠缠态的佛学方程式每个概念都在否定的维度上分裂出新的维度每个维度都在存在的深渊中折射出无限光谱当你说这是"空"的容器"非空"的容器已在虚空中盛满虚空当你说那是"有"的深渊"非有"的深渊正在深渊中孕育深渊这组否定的辩证法最终指向语言之外的寂静之海——当所有对立在否定的风暴中沉没在自证圣智的深潭里当所有概念在破立的洪流中消融于现法乐的极乐世界里你能否听见语言崩塌时的寂静轰鸣能否看见概念解体时的虚空绽放能否触摸那超越生灭垢净增减的绝对之境能否在否定的深渊中打捞出存在的本相--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Buddhist Philosophy Negative Language Emptiness Concept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

这篇博客探讨了佛教《瑜伽师地论》中关于有心地与无心地的分类体系。文章以五种建立门揭示心识存在的不同维度:地施设门通过五识身相应地等四类有心地与无想定等三类无心地的划分,展现心识活动的结构特征;心乱不乱门以四颠倒导致的乱心状态诠释"无心"的特殊含义,暗示心识混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生不生门通过八种因缘条件解析心识生灭的动态机制,揭示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分位门以六种无心位的设定勾勒出心识缺席的临界状态,为理解意识的边界提供参照;第一义门最终将涅槃境界确立为终极无心地,通过阿赖耶识的永灭完成对心识本质的终极解构。文章在层层递进的分析中,不断挑战"无心"概念的常规认知——从睡眠闷绝的物理性无心,到定中意识的暂时隐没,最终指向涅槃境界的彻底超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解构方式,不仅呈现了心识存在的复杂光谱,更引发对"心"的定义、"无"的实质以及意识边界的根本性思考:当心识在六种状态下消失时是否意味着存在另一种存在方式?在涅槃境界中彻底灭尽的阿赖耶识是否暗示着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这些未解之谜或许正是理解佛教心识论的关键入口。--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Mental states Mindful States Mindless States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本文围绕佛教瑜伽修定理论中的“非三摩呬多地”展开探讨,以十二种典型状态揭示心识不入定的深层原因。从五识身自性不定到欲界心法缺乏轻安,从执着五欲到初修定者心随境转,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剖析了心识散乱的多重维度。当修定者陷入惛睡、未得作意、未圆满加行等阶段时其心念始终处于未达定境的临界状态这种动态过程展现了修行路上的复杂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揭示的"世间定"局限——即便修得自在定力若未能永断烦恼随眠则仍属非定地这暗示着修行境界的超越性维度。当定境因"起"与"退"而波动时更凸显出心识训练的持续性挑战。这种对非定状态的系统梳理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认知框架也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何为真正的定境?当心识突破这些非定障碍时是否意味着超越了时空与因果的限制?在追求心一境性的道路上这些看似消极的状态是否暗含着通向究竟解脱的隐喻?--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Non Dhyana Grounds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摘录)

文章围绕佛教禅定理论与实践展开,阐述了三摩地的修习方法及其在解脱中的作用。通过陶炼生金的比喻,提出心性的修炼需经历除垢、摄受、调柔三个阶段,对应去除烦恼、专注修习、调柔心识的过程。四正法作为修行基础,强调远离世俗、修习奢摩他与毗钵舍那、证得解脱果位,并在教义中保持一致。奢摩他(止)与毗钵舍那(观)的相互依存关系被重点论述,前者通过专注获得禅定,后者通过智慧观照断除烦恼,二者结合实现见道与修道的解脱。文中系统分类了三摩地类型,如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三摩地,对应不同禅定阶段的体验;五圣智三摩地、圣五支三摩地等则体现禅定的智慧与结构特征。无想三摩钵底与灭尽三摩钵底作为终极禅定状态,分别灭尽心法与烦恼,达成涅槃。全文以陶炼心性、修习止观、证得解脱为核心脉络,构建了从基础修习到究竟解脱的完整体系。--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Samatha Vipassana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摘要)

文章系统阐述了佛教缘起理论的核心概念与逻辑体系。缘起法以十二支为核心框架,从无明引发行为,经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等因果链条,最终导致生、老死等苦果,形成生死轮回的闭环系统。缘起次第包含顺次第(无明至老死)与逆次第(老死追溯至无明)两种阐释路径,分别对应杂染因缘与解脱因缘的不同视角。文中详细解析了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分类体系,以及生、老、死等生命过程的十二相状特征。通过六种现观(思现观至究竟现观)的修习方法,可逐步断除烦恼、业、生三种杂染。缘起本质被阐释为依众缘和合而生灭的动态过程,其命名蕴含"缘生""缘灭""相续生起"等多重哲学意涵。文章还论证了十二支的因果逻辑关联,包括无明与行为的三缘关系(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以及阿罗汉断除三界十二支的修行境界。--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Twelve Links Dependent Origination

术数原理摘要

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占卜与命理理论体系,将其划分为星神理论、干支五行理论、易学理论及星象理论四大类。星神理论以奇门遁甲、紫微斗数为代表,将星象符号抽象为随时空变化的神秘力量,与八卦干支符号共同构建推算规则;星象理论则基于真实天体运行规律,如行星位置、恒星轨迹等影响人事吉凶,西方占星术即属此类。易学体系中的占卜与择时理论逐渐融合,周易卦象与干支星神理论共同构成推算基础,纳甲筮法成为典型代表。作者指出星神理论本质是神秘力量模型,与干支五行同源但包含空间维度,而星象理论更接近物理因果关系。关键时间点如节气、时辰在数术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尽管缺乏自然科学依据却存在实际应用效果。文章还批判了纳甲筮法对周易本义的偏离,认为其嫁接干支五行导致理论异化,并指出周易象数体系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推断体系。--Qwen3

zhongzhe study Divination Theory Mystical Forces Western Astrology Numerology Systems

成唯识论目录整理

唯识学体系涵盖唯识五位(资粮、加行、通达、修道、究竟)及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理论体系,以转依真如为修行核心。资粮位修福德智慧资粮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加行位通过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渐次接近真如,通达位真见道直证圆成实性后,相见道以六现观深化理解。修道位依十地次第修十度(布施等)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最终于究竟位圆满四智心品(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成就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化身),转依第八无垢识达成无住处涅槃。体系强调八识心王与心所法的转化,通过转舍二障转得四智,实现自利利他圆满功德。--Qwen3

Buddhism Vijnana Nirvana Buddhism Doctrine Vijnana School Yogacara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