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buzuo
shubuzuo

述而不作

Buddhist Philosophy


中论正义

本文探讨了中观学说的核心义理及其与唯识、如来藏思想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应成派中观与自续派中观的不同观点,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误区。文章指出,中观并非简单地遮遣名言或否定一切法,而是要在证得如来藏的基础上,领纳八识心王的中道义理,方能真正理解大乘佛教的第一义谛。作者批评了一部分大乘空见者对般若慧的误解,以及应成派中观因执着遮遣而堕入断灭论或常见论的倾向。同时,文章强调了亲证藏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七住无生忍、八识心王一切法等修证过程,才能真正理解中观类智的深意。作者最后呼吁中观学者应依种智造种论,回归龙树中论的正义,避免因执著于派别之争而偏离正道。文章结尾以对十方佛圣众的回向作结,表达了希望一切佛子速证八地如幻智的愿望。 如何真正理解大乘中观的第一义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观与唯识、如来藏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修学者深思和探索。--DeepSeek

daoshi zhonglun Madhyamaka Buddhist Philosophy Tathagata garba Middle Way

安慧将第八识根本识归识蕴所摄

这篇博客探讨了佛教哲学中关于识蕴的理论,特别是安慧将第八识根本识归入识蕴的观点及其相关论述。文章引用了《大乘五蕴论》、《大乘广五蕴论》以及《宗镜录》中的经典内容,详细分析了识蕴的概念及其与阿赖耶识的关系。文章指出,识蕴作为心灵活动的核心,不仅是对所缘境的了别,更是心与意的统一表现。阿赖耶识因其能摄藏一切种子和执持身故而被视为最胜心,同时也是识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小乘与大乘关于名色依的立场,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第八识在佛教理论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必要性。最后,文章提到了成论述记对这一观点的破斥,展现了佛教哲学内部的学术争鸣。这篇博客不仅揭示了佛教心理学中深奥的识蕴理论,还引发了关于心灵本质、生命流转以及修行路径的思考。你是否也认同第八识在认识论中的核心地位?或者你认为识蕴的概念是否还有更深层的解释?--DeepSeek

study weishi liushi Buddhist Philosophy Mahayana Buddhism Vijnana Skandha

楞伽经 百八句

这篇博客以《楞伽经》中著名的“百八句”为核心,探讨了佛教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与表象的深刻思考。文章列举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命题,如“生句非生句”、“心句非心句”等,揭示了语言与概念在描述真相时的局限性。这些句子并非简单的否定或肯定,而是旨在启发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句”的否定与重构,文章试图打破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引导读者去探索超越表象的真实意义。这些命题不仅涉及佛教的核心思想,也引发了对存在、无常、空性等哲学问题的深刻反思。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不断否定表象,最终是否能够触及事物的本质?这个问题不仅指向了佛教的智慧,也为现代人理解自我与世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Buddhist Philosophy Negative Language Emptiness Concept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的探讨,围绕有心地与无心地展开,从五个不同门类进行详细阐述。地施设建立门中,明确了有心地和无心地的具体划分方式,指出五识身相应地等四种情况均为有心地,而无寻无伺地在特定条件下则为无心地。心乱不乱建立门中,则通过四颠倒及其对心性的影响,将乱心与无心联系起来,强调了心性失坏导致的无心状态。生不生建立门从八因缘入手,分析了心生与不生的不同情况,指出因缘具足则为有心地,反之则为无心地。分位建立门中,则列举了六种无心位,进一步细化了无心地的分类标准。最后,在第一义建立门中,深入探讨了涅槃界中的无心状态,强调阿赖耶识永灭才是真正的无心地。通过五门分类法,文章系统地揭示了有心与无心的本质区别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解本地分中的深意提供了清晰的框架。--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Mental states Mindful States Mindless States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本文探讨了本地非三摩呬多地的十二种相略,分析了这些地相在修定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及其原因。文章指出,所谓“非定地”,是指那些尚未达到真正禅定状态的心境,涵盖了从散乱、惛睡到染污、退失等多种情况。通过分类讨论,文章揭示了初学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挑战,并详细解释了每种地相的特点及背后的心理机制。作者强调,这些地相并非简单的缺陷,而是修定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理解它们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克服困难、提升禅定境界。最后,文章以一个问题引发思考:我们是否能通过认识和超越这些非三摩地的障碍,最终达到真正的禅定境界?这一问题不仅让人对文章内容充满畅想,也促使读者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实际修行中实践所学,从而实现更高的心灵觉悟。--DeepSeek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Non Dhyana Grounds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