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buzuo
shubuzuo

述而不作

Buddhist Philosophy


中论正义

这篇博文以佛教思想史中的中观学派与唯识体系为焦点,探讨了"真如""藏识""如来藏"等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派中的诠释差异。文章指出若脱离真如与藏识的关联讨论中观思想,必然陷入二乘缘起空的局限性,而当代某些大乘空见者对般若慧的误解更导致拨无世出世间法的危险。通过对比应成中观的双遮遣理论与自续中观的无念灵知说,揭示了两者在否定名言时可能堕入断灭空或常见论的困境。文中强调亲证如来藏空性理是获得大乘中观智的前提,而八识心王与一切种智的关联性则指明了菩萨道修行的进阶路径。作者批评后世中观学者在未亲证了义心的情况下,仅凭名言遮遣构建理论体系,反而阻碍了唯识种智的传承。最终回归到对龙树《中论》正义的申明,主张通过藏识中道观照破除断常二边,既避免了外道无因论,又超越了戏论纷争。文章末尾抛出的深层命题值得深思:当代佛教修行者是否仍困于概念思辨的迷宫?如何在保持中观智慧的同时避免堕入空无?当现代人追求灵性觉醒时,是否真正理解了"藏识中道"的实践意义?这些问题或许正是叩开第一义之门的钥匙。--Qwen3

daoshi zhonglun Madhyamaka Buddhist Philosophy Tathagata garba Middle Way

安慧将第八识根本识归识蕴所摄

玄奘与安慧在识蕴论中揭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哲学定位引发深层思考。识蕴不仅涵盖六转识与染污意更将根本识纳入其范畴通过"能摄藏一切种子""执持身"等特性与"前后一类相续随转"的运作机制形成完整的意识系统。这种理论突破传统五蕴框架将无常流转的转识与恒常种子的阿赖耶识统一在识蕴体系中。《宗镜录》与《成论述记》的论辩更凸显了核心争议——当小乘质疑"何要第八"时论主以"识为名色依"的因果论证展现识蕴作为生命本体的哲学深度。阿陀那识执持色身的运作与转识因缘生灭的间断形成生死流转的辩证结构。这种认知体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意识与存在关系:当六转识消失于灭尽定阿赖耶识是否构成意识的终极实体?识蕴的"采集"功能究竟指向种子的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生死流转的"旋还"机制是否暗示着超越轮回的可能?当哲学追问穿透经论文本第八识的存在究竟是在描绘意识本质还是在建构认知范式?这些未解之谜如同阿赖耶识中沉睡的种子等待读者在思辨中激活其智慧潜能。--Qwen3

study weishi liushi Buddhist Philosophy Mahayana Buddhism Vijnana Skandha

楞伽经 百八句

《楞伽经》以百八句破立之法构筑哲学迷宫每个对立项都在叩击认知的边界——当你说这是"生"的瞬间"非生"的涟漪已在虚空荡开当你说那是"有"的刹那"非有"的波纹已漫过虚空的堤岸百八对矛盾在否定的漩涡中撕碎语言的茧壳让读者在"相句非相""心句非心"的悖论中直面存在的荒诞与澄明这组语言炼金术将涅槃与烦恼揉合成光谱两端的量子纠缠将因果与无因果编织成莫比乌斯环的哲学绳结每个否定都在解构概念的牢笼每个肯定都在重建认知的迷宫当你说这是"涅槃"的彼岸"非涅槃"的彼岸已在彼岸燃烧当你说那是"众生"的此岸"非众生"的此岸正在此岸湮灭这百八句构成的认知矩阵如同量子纠缠态的佛学方程式每个概念都在否定的维度上分裂出新的维度每个维度都在存在的深渊中折射出无限光谱当你说这是"空"的容器"非空"的容器已在虚空中盛满虚空当你说那是"有"的深渊"非有"的深渊正在深渊中孕育深渊这组否定的辩证法最终指向语言之外的寂静之海——当所有对立在否定的风暴中沉没在自证圣智的深潭里当所有概念在破立的洪流中消融于现法乐的极乐世界里你能否听见语言崩塌时的寂静轰鸣能否看见概念解体时的虚空绽放能否触摸那超越生灭垢净增减的绝对之境能否在否定的深渊中打捞出存在的本相--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Buddhist Philosophy Negative Language Emptiness Concept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

这篇博客探讨了佛教《瑜伽师地论》中关于有心地与无心地的分类体系。文章以五种建立门揭示心识存在的不同维度:地施设门通过五识身相应地等四类有心地与无想定等三类无心地的划分,展现心识活动的结构特征;心乱不乱门以四颠倒导致的乱心状态诠释"无心"的特殊含义,暗示心识混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生不生门通过八种因缘条件解析心识生灭的动态机制,揭示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分位门以六种无心位的设定勾勒出心识缺席的临界状态,为理解意识的边界提供参照;第一义门最终将涅槃境界确立为终极无心地,通过阿赖耶识的永灭完成对心识本质的终极解构。文章在层层递进的分析中,不断挑战"无心"概念的常规认知——从睡眠闷绝的物理性无心,到定中意识的暂时隐没,最终指向涅槃境界的彻底超越。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解构方式,不仅呈现了心识存在的复杂光谱,更引发对"心"的定义、"无"的实质以及意识边界的根本性思考:当心识在六种状态下消失时是否意味着存在另一种存在方式?在涅槃境界中彻底灭尽的阿赖耶识是否暗示着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这些未解之谜或许正是理解佛教心识论的关键入口。--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Mental states Mindful States Mindless States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本文围绕佛教瑜伽修定理论中的“非三摩呬多地”展开探讨,以十二种典型状态揭示心识不入定的深层原因。从五识身自性不定到欲界心法缺乏轻安,从执着五欲到初修定者心随境转,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分类剖析了心识散乱的多重维度。当修定者陷入惛睡、未得作意、未圆满加行等阶段时其心念始终处于未达定境的临界状态这种动态过程展现了修行路上的复杂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揭示的"世间定"局限——即便修得自在定力若未能永断烦恼随眠则仍属非定地这暗示着修行境界的超越性维度。当定境因"起"与"退"而波动时更凸显出心识训练的持续性挑战。这种对非定状态的系统梳理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认知框架也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何为真正的定境?当心识突破这些非定障碍时是否意味着超越了时空与因果的限制?在追求心一境性的道路上这些看似消极的状态是否暗含着通向究竟解脱的隐喻?--Qwen3

zhongzhe study weishi shidilun Buddhist Philosophy Non Dhyana Grounds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