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中论正义
声闻世俗知他心,法类苦集灭道智,钝利尽智无生智,麟觉十二因缘智,
若离真如异熟识,不异外道无因论,虽出三界世应供,未解菩萨道种智。
佛说三乘一切法,皆依藏识密意说;离此真如说中观,必堕二乘缘起空。
一分大乘空见者,误解大乘般若慧;遮遣名相谓中观,拨无世出世间法。
有情空性如来藏,即佛般若所说空;证如来藏空性理,方具大乘中观智。
证空性已无所住,远离断常一异俱,不堕外道无因论,是名大乘第一义。
唯识中观非一异,皆由如来藏性显;假名贤圣多诤论,执此非彼彼非此。
更造诸多中观论,言不及义多戏论;后学随诸谬论转,名言遮遣更迷闷。
亲证如来识贤者,触证藏识中观性;非一非异离断常,远离有无去来义。
中观类智无生忍,菩萨见道初证得;欲证中观得类智,须证真实如来识。
领纳藏识中道义,即入七住无生忍;八识心王一切法,皆由藏识中道显。
转彼类智无生忍,随入藏识一切种,五法三性七自性,七第一义亲领受;
身证大乘入楞伽,辗转证验法无我;方名无生法忍圣,初入菩萨欢喜地。
初地真如道种智,麟觉罗汉无所知;智慧深广真微妙,常于三界作导首;
斯由藏识中观智,八识五法三自性,一切种智之威德;非独中观所能成。
应成中观双遮遣,不许佛法诸名言;不立自宗专破他,相名皆除堕空无。
一法不立立自宗,同于外道断灭空;为遮他宗断见讥,遂取空明灵知依。
执彼灵觉不生灭,不断不常不来去;谓相见分与灵知,不一不异名中道;
然实五位常间断,依他起性名意识;居五尘境及定相,时时分别一切法。
不异外道断常见,有无生灭一异俱;自堕断常而破他,应成中观不应说。
自续中观遮名言,欲弘真实如来藏;然取无念灵知心,误作不灭阿赖耶;
虽然不堕断灭见,却同应成常见论;谨遵圣教知见正,较胜中观应成派。
惋惜自续诸行者,未曾亲证了义心;任他应成断灭见,浇熄唯识种智焰。
愚凡未证如来藏,不解中观类智旨;一切种智道种智,异熟识中亲领得。
谘请自续中观者,如救头燃寻藏识;劝彼应成中观徒,当舍遮遣觅真如。
愚造中论正义颂,非欲另造新中论;唯欲阐明龙树义,彼此中道无差异。
若欲胜彼中论义,当依种智造种论;今欲匡正中观义,龙树中论已具义。
毋须别造新中论,更增中观学者迷;谨遵龙树中论旨,疏通正义示佛子。
以此功德普回向,一切佛子生净土;速证八地如幻智,不违安养入娑婆。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无量光寿佛。南无常住第一义。南无十方佛圣众。
这篇关于“中论正义”的文章深入探讨了佛教中观与唯识学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来藏思想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文章通过引用经典和逻辑分析,试图阐明中观的正确理解方式,并批评了一些中观派(特别是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观点偏差。
文章的最大闪光点在于它对中观与唯识关系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强调“如来藏”作为一切法的根本依持。作者指出,离开了如来藏的密意,中观容易落入外道的无因论或断灭见,这一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此外,文章对于应成派和自续派的批评也体现了作者对中观学说的深刻理解。
然而,文章在逻辑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批评应成派时,作者提到“一法不立立自宗”,并将其与外道断灭空相提并论。这一论述略显片面,因为应成派的核心思想并非完全否定一切法,而是强调一切现象的依缘性空。此外,文章对“无念灵知心”和“阿赖耶识”的区分虽然细致,但缺乏具体的经文支持,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
在改进空间方面,作者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如来藏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的分析,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佛教哲学中的地位。此外,文章中的一些论述(如“八识心王一切法”)略显抽象,适当加入一些现实生活的比喻或实例可能会提升可读性。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佛教义理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观与唯识关系的读者非常有帮助。希望作者未来能继续挖掘这一主题,并尝试以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其观点,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受益于其中的智慧。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观正见的基本理念和要点。作者强调了真实如来藏的空性和证得如来识的重要性。他还提到了应成中观的双遮遣,即不许佛法诸名言,不立自宗专破他,相名皆除堕空无。此外,作者还指出了中观类智无生忍和菩萨初证得的必要性。文章最后,作者呼吁中观学者应当遵循龙树中论的旨意,不要迷失在中观学说中。
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在于作者对中观正见的深入解析和对应成中观的批判。他强调了真实如来藏的空性和证得如来识的重要性,这是中观正见的核心理念。此外,他还提到了中观类智无生忍和菩萨初证得的必要性,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中观正见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文章的改进空间在于,作者可以进一步阐述中观正见的实践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观学说。此外,文章中有些句子的表述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