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
三地建立
界施设
数处量寿受用生 自体因缘果分别
八种相
数建立
三界
处建立
三十六处
有情量建立
- 赡部洲人
- 东毗提诃人
- 西瞿陀尼人
- 北拘卢洲人
- 诸天众
- 那落迦
- 空无边处
- 识无边处
- 无所有处
- 非想非非想处
有情寿建立
- 赡部洲人
- 东毗提诃人
- 西瞿陀尼人
- 北拘卢洲人
- 诸天众
- 那落迦
- 空无边处
- 识无边处
- 无所有处
- 非想非非想处
有情受用建立
- 苦乐受用
- 饮食受用
- 淫欲受用
生建立
三种欲生
- 第一欲生
- 第二欲生
- 第三欲生
三种乐生
- 第一乐生
- 第二乐生
- 第三乐生
三种求
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
自体建立
- 自所害不由他害
- 由他所害不由自害
- 自害亦由他害
- 非自害亦非他害
因缘果建立
四种因缘果建立
- 相(建立, 和合, 法生, 得, 成, 办, 用)
- 依处(十五种, 一语。二领受。三习气。四有润种子。五无间灭。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实见。十一随顺。十二差别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碍。十五无障碍。)
- 差别(十因四缘五果十因者。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生起因。五摄受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五果者。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 建立(依语因依处。施设随说因。五相, 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无间灭因。五久远灭因。七相, 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谓或为生因。或为得因。或为成立因。或为成办因。或为作用因。)
顺益义是因义。建立义是缘义。成办义是果义。
相施设
七种相
一体性。二所缘。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别。六决择。七流转。
寻伺体性者。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应知。 寻伺所缘者。谓依名身句身文身义为所缘。 寻伺行相者。谓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是寻。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是伺。 寻伺等起者。谓发起语言。 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 寻伺决择者。若寻伺即分别耶。 寻伺流转者若那落迦寻伺。
那落迦寻伺唯是戚行。触非爱境。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脱苦娆心业转。 傍生人趣大力饿鬼所有寻伺。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引苦少分引乐。多分忧相应。少分喜相应。多分求脱苦。少分求遇乐。娆心业转。 欲界诸天所有寻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非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相应。少分忧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娆心业转。 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一向欣行。一向触内可爱境界。一向引乐。一向喜相应。唯求不离乐。不娆心业转。
如理作意施设
略由八相。谓由依处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声闻乘资粮方便故。独觉乘资粮方便故。波罗蜜多引发方便故。如理作意相应。
寻伺依处者。谓有六种依处。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四世间离欲时。五出世离欲时。六摄益有情时。如理作意相应。 寻伺事者。谓八种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益有情所成事。如理作意相应。 寻伺求者。谓如有一不以非法及不凶险追求财物。如理作意相应。 寻伺受用者。谓如即彼追求财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缚。不闷不着亦不坚执。深见过患了知出离而受用之。如理作意相应。 寻伺正行者。谓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家长等。恭敬供养利益承事。于今世后世所作罪中见大怖畏。行施作福受斋持戒。
施主有四种相。一有欲乐。二无偏党。三除匮乏。四具正智。 具尸罗者亦有四相。一有欲乐。二结桥梁。三不现行。四具正智。 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净。二引摄清净。三胜解定清净。四智清净。
受施者六种
受施者有六种。一受学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贫匮受施。四弃舍受施。五羁游受施。六耽着受施。 八种损恼。一饥损恼。二渴损恼。三粗食损恼。四疲倦损恼。五寒损恼。六热损恼。七无覆障损恼。八有覆障损恼。 复有六种损恼。一俱生。二所欲匮乏。三逼切。四时节变异。五流漏。六事业休废。 六种摄益。一任持摄益。二勇健无损摄益。三覆护摄益。四涂香摄益。五衣服摄益。六共住摄益。 四种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二引彼不爱。三遮彼所爱。四引非所宜。 三种引摄。一引摄资生具。二引摄有喜乐。三引摄离喜乐。 四种随转供事。一随转供事非知旧者。二随转供事诸亲友者。三随转供事所尊重者。四随转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种随转供事。依止四处获得五果应知。 一无摄受处。二无侵恼处。三应供养处。四同分随转处。 一感大财富。二名称普闻。三离诸烦恼。四证得涅槃。五或往善趣。 聪慧者有三种聪慧相。一于善受行。二于善决定。三于善坚固。复有三相。一受学增上戒。二受学增上心。三受学增上慧。
不如理作意施设
十六异论
一因中有果论。二从缘显了论。三去来实有论。四计我论。五计常论。六宿作因论。七计自在等为作者论。八害为正法论。九有边无边论。十不死矫乱论。十一无因见论。十二断见论。十三空见论。十四妄计最胜论。十五妄计清净论。十六妄计吉祥论。
因中有果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常常时恒恒时。于诸因中具有果性。谓雨众外道作如是计。
由教及理故。 教者。谓彼先师所造教藏。随闻转授传至于今。显示因中先有果性。 理者。谓即如彼沙门若婆罗门。为性寻思为性观察。住寻思地。住自办地。住异生地。住随思惟观察行地。
从缘显了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诸法性本是有。从众缘显。不从缘生。谓即因中有果论者。及声相论者。作如是计。
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
去来实有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在此法者。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过去有未来。其相成就犹如现在实有非假。
教如前说。又在此法者。于如来经不如理分别故。谓如经言。一切有者即十二处。此十二处实相是有。又薄伽梵说有过去业。又说有过去色有未来色。广说乃至识亦如是。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
计我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有我萨埵命者生者。有养育者数取趣者。如是等谛实当住。谓外道等作如是计。
计常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实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损害积聚而住。如伊师迦。谓计前际说一切常者。说一分常者。及计后际说有相者。说无相者。说非想非非想者。复有计诸极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计。
彼计因缘如经广说。随其所应尽当知。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或依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绝故。发起常见。或见梵王随意成立。或见四大种变异。或见诸识变异。计后际者。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然不见自相差别。是故发起常见。谓我及世间皆悉常住。又计极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间静虑起如是见。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而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彼谓从众微性粗物果生。渐析粗物乃至微住。是故粗物无常极微是常。
计自在等为作者论
有一或沙门或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凡诸世间所有士夫补特伽罗所受彼一切。或以自在变化为因。或余丈夫变化为因。诸如是等谓说自在等不平等因论者作如是计。
教如前说。理者。犹如有一为性寻思。为性观察。广说如前。
害为正法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
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答此违理论。谄诳所起。不由观察道理建立。然于诤竞恶劫起时。诸婆罗门违越古昔婆罗门法。为欲食肉妄起此计。
有边无边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依止世间诸静虑故。于彼世间住有边想无边想。俱想不俱想。广说如经。由此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不死矫乱论
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应知彼诸外道若有人来。依最胜生道。问善不善。依决定胜道。问苦集灭道。便自称言。不死乱者随于处所依不死净天不乱。诘问即于彼所问以言矫乱。或托余事方便避之。或但随问者言辞而转。是中第一不死乱者。觉未开悟。第二于所证法。起增上慢。第三觉已开悟。而未决定。第四羸劣愚钝。又复第一怖畏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第二于自所证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怖畏邪见故。不分明说我有所证。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如是三种。假托余事以言矫乱。第四唯惧他诘。于最胜生道及决定胜道。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辞。而转以矫乱彼。
此四论发起因缘。及能计者。并破彼执。皆如经说。
无因见论
依止静虑。及依止寻思。应知二种。
彼诸外道依止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无因生。答略而言之。见不相续以为先故。诸内外事无量差别。种种生起。或复有时。见诸因缘空无果报。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欻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瀑河弥漫。于一时间顿则空竭。或时郁尔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瘁。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
断见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住持未坏。尔时有病。有痈有箭。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尔时我善断灭。如是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广说如经。谓说七种断见论者。作如是计。
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果异熟。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应无受业果异熟。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身死已断坏无有。犹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还合。彼亦如是。道理应知。
空见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
妄计最胜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净色类。余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可得清净。非余种类。诸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口腹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谓斗诤劫诸婆罗门。作如是计。
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
妄计清净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在。观得自在。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着摄受。嬉戏娱乐。随意受用。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又有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离欲恶不善法。于初静虑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静虑。是亦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又有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于孙陀利迦河沐浴支体。所有诸恶皆悉除灭。如于孙陀利迦河。如是于婆湖陀河伽耶河萨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体。应知亦尔。第一清净。复有外道。计持狗戒以为清净。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粪秽戒等。计为清净。谓说现法涅槃外道。及说水等清净外道。作如是计。
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
妄计吉祥论
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世间。日月薄蚀。星宿失度。所欲为事。皆不成就。若彼随顺。所欲皆成。为此义故。精勤供养日月星等。祠火诵咒。安置茅草。满盆频螺果。及饷佉等。谓历算者。作如是计。
教如前说。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
染杂等起施设
三种杂染
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
烦恼杂染
当知烦恼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摄故。差别故。过患故。
烦恼自性者。谓若法生时其相自然不寂静起。由彼起故。不寂静行相续而转。是名略说烦恼自性。
烦恼分别者。 或立一种。谓由烦恼杂染义故。 或分二种。谓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或分三种。谓欲系色系无色系。 或分四种。谓欲系记无记。色系无记。无色系无记。 或分五种。谓见苦所断。见集所断。见灭所断。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或分六种。谓贪恚慢无明见疑。 或分七种。谓七种随眠。一欲贪随眠。二嗔恚随眠。三有贪随眠。四慢随眠。五无明随眠。六见随眠。七疑随眠。 或分八种。谓贪恚慢无明疑见及二种取。或分九种。谓九结。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 或分十种。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六贪。七恚。八慢。九无明。十疑。 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
由迷执十二种谛建立。
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
烦恼因者。谓六种因。一由所依故。二由所缘故三由亲近故。四由邪教故。五由数习故。六由作意故。由此六因。
烦恼位者。略有七种。一随眠位。二缠位。三分别起位。四俱生位。五耎位。六中位。七上位。由二缘故。烦恼随眠之所随眠。一由种子随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
烦恼门者。略由二门烦恼所恼谓由缠门及随眠门。 缠门有五种。一由不寂静住故。二由障碍善故。三由发起恶趣恶行故。四由摄受现法鄙贱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云何随眠门所恼。谓与诸缠作所依故。及能引发生等苦故。 又由七门。一切烦恼于见及修能为障碍应知。谓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执故。彼因依处故彼怖所生故。任运现行故。
云何烦恼上品相。谓猛利相。及尤重相。此相略有六种。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续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恶业故。六由究竟故。
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
烦恼差别者。多种差别应知。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常害。箭。所有。根。恶行。漏。匮。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拘碍。如是等类烦恼差别当知。
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缚者三缚。谓贪嗔痴。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嗔痴。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暴流轭亦尔。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系者四系谓贪身系。嗔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盖者五盖。谓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株杌者三株杌。谓贪嗔痴。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匮者三匮。谓贪嗔痴。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烦恼过患者。当知。诸烦恼有无量过患。谓烦恼起时先恼乱其心。次于所缘发起颠倒。令诸随眠皆得坚固。令等流行相续而转。能引自害。能引他害。能引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俱法罪。令受彼生身心忧苦。能引生等种种大苦。能令相续远涅槃乐。能令退失诸胜善法。能令资财衰损散失。能令入众不得无畏悚惧无威。能令鄙恶名称流布十方。常为智者之所诃毁。令临终时生大忧悔。令身坏已堕诸恶趣生那落迦中。令不证得自胜义利。如是等过无量无边。
业杂染
当知业杂染。由自性故。分别故。因故。位故。门故。上品故。颠倒故。差别故。过患故。
业自性云何。谓若法生时。造作相起。及由彼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是名业自性。
业分别云何。谓由二种相应知。一由补特伽罗相差别故。二由法相差别故。此复二种。即善不善十种业道。所谓杀生离杀生。不与取离不与取。欲邪行离欲邪行。妄语离妄语。离间语离离间语。粗恶语离粗恶语。绮语离绮语。贪欲离贪欲。嗔恚离嗔恚。邪见离邪见。
业因云何。应知有十二种相。一贪二嗔。三痴四自。五他六随他转。七所爱味八怖畏。九为损害十戏乐。十一法想十二邪见。
业位云何。应知略说有五种相。谓耎位中位上位生位习气位。由耎不善业故。生傍生中。由中不善业故。生饿鬼中。由上不善业故。生那落迦中。由耎善业故。生人中。由中善业故。生欲界天中。由上善业故。生色无色界。
何等名为耎位不善业耶。谓以耎品贪嗔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中位不善业耶。谓以中品贪嗔痴为因缘故。何等名为上位不善业耶。谓以上品贪嗔痴为因缘故。若诸善业。随其所应。以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
何等生位业。谓已生未灭。现在前业。 何等习气位业。谓已生已灭。不现前业。
业门云何。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 与果门者。有五种应知。一与异熟果。二与等流果。三与增上果。四与现法果。五与他增上果。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何等为八。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业增上云何。谓猛利极重业。当知此业由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六所治损害故。
业颠倒云何。此有三种应知。一作用颠倒。二执受颠倒。三喜乐颠倒。
业差别云何。谓有作业有不作业。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如是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福业非福业不动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净业。寂静业。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不作业者。谓若不思业。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业过患云何。当知略说有七过患。谓杀生者。杀生为因。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
生杂染
云何生杂染。谓由四种相应知。一由差别故。二由艰辛故。三由不定故。四由流转故。
生差别者。当知复有五种。一界差别。二趣差别。三处所差别。四胜生差别。五自身世间差别。
生艰辛者。如薄伽梵说。汝等长时驰骋生死。身血流注过四大海。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如是算计。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又复说言。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今得究竟。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如苦乐亦尔。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又如说言。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云何生流转。谓自身所有缘起。当知此即说为流转。
流转
体门义差别 次第难释词 缘性分别缘 摄诸经为后
云何缘起体。若略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
缘起门云何。谓依八门缘起流转。一内识生门。二外稼成熟门。三有情世间死生门。四器世间成坏门。五食任持门。六自所作业增上势力受用随业所得爱非爱果门。七威势门。八清净门。
缘起义云何。谓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于离有情。复无常义。是缘起义。于无常。复暂住义。是缘起义。于暂住。复依他义。是缘起义。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续不断。复因果相似转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似转。复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问为显何义。建立缘起耶。答为显因缘所摄染污清净义故。
缘起差别云何。谓于前际无知等。
前际无知, 后际无知, 前后际无知, 内无知, 外无知, 内外无知, 业无知, 异熟无知, 业异熟无知, 佛无知, 法无知, 僧无知, 苦无知, 集灭道无知, 因无知, 因所生诸行无知, 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 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 有五种愚。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 无知。无见。无有现观。黑闇。愚痴。及无明闇。如是六种无明差别。 无明黑闇。复有差别。谓闻思修所成三慧所治差别。
身行云何。谓身业。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动。 语行云何。谓语业。余如前应知。 意行云何。谓意业。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动。
眼识云何。谓于当来依止眼根。了别色境识。所有福非福不动行所熏发种子识。及彼种子所生果识。如眼识如是。乃至意识。应知亦尔。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别差别应知。
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 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种类。 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意业种类。 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
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
眼处云何。谓眼识所依净色。由此于色已见现见当见。如眼处如是。乃至意处。随其所应。尽当知。于一切处。
三时业用差别。此亦二种。谓名色种子所摄受种子六处。及彼所生果六处。
乐受云何。谓顺乐诸根境界为缘所生。适悦受。受所摄。
苦受云何。谓顺苦二为缘所生。非适悦受。受所摄。
不苦不乐受云何。谓顺不苦不乐二为缘所生。非适悦非不适悦受。受所摄。
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
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
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
欲取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
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
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欲有云何。谓欲界前时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总说名欲有。此复由先所作诸行烦恼摄受之所熏发。
色有云何。谓除那落迦傍生饿鬼人有。所余是色有应知。
无色有云何。谓复除中有。所余是无色有应知。
问依何义故建立七有。所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业有中有。答依三种所作故。一能引有。谓一。二趣有有。谓一。三受用果有。谓五。生云何。谓于胎卵二生。初托生时。
等生云何。谓即于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
趣云何。谓从彼出。起云何。谓出已增长。
出现云何。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
蕴得云何。谓即于彼诸生位中。五取蕴转。
界得云何。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
处得云何。谓即彼诸蕴余缘所摄性。
诸蕴生起云何。谓即彼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命根。
出现云何。谓即彼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此生支略义者。谓若生自性。若生处位。若所生。若因缘所摄。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义。
衰云何。谓依止劣故。令彼掉动。
老云何。谓发色衰变。
摄云何。谓皮肤缓皱。
熟云何。谓火力衰减。无复势力受用欲尘。
气力损坏云何。谓性多疾病故。无有势力能作事业。
黑黡间身云何。谓黯黑出现损其容色。身脊伛曲喘息奔急云何。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由此发起极重喘嗽。形貌偻前云何。谓坐威仪位。身首低曲。
凭据杖策云何。谓住威仪位。依杖力而住。
昏昧云何。谓卧威仪位。数重睡眠。
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无力速觉。
损减云何。谓念慧衰退。
衰退云何。谓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
诸根耄熟云何。谓身体尪羸。
功用破坏云何。谓彼于境不复明利。
诸行朽故云何。谓彼于后将欲终时。
其形腐败云何。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此老略义者。谓依止变坏须发变坏。充悦变坏。火力变坏。无病变坏。色相变坏。威仪变坏。无色诸根变坏。有色诸根变坏。时分已过。寿量将尽。略义应知。彼彼有情云何。谓那落迦等。
有情种类云何。谓即彼一切。
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
尽云何。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
坏云何。谓识离身。
没云何。谓诸色根灭。
舍寿云何。谓气将尽位。
舍暖云何。谓不动位弃舍诸蕴。
命根谢灭云何。谓时死。
死云何。谓遇横缘非时而死。
时运尽云何。谓初死未久位。又死魔业名时运尽。此死略义者。谓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
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由邪行故。令心颠倒。心颠倒故。结生相续。生相续故。诸根圆满。根圆满故。二受用境。受用境故。若耽着若希求。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说十二支。复有次第差别。
谓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一内身缘。二受用境界缘。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
三种有情聚。一乐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着境界。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为上首法。
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
问何故缘起说为缘起。答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此依字释名。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依此义故。释名应知。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问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答彼唯是不断因故。非杂染因故。
问阿罗汉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三界一切。复次于彼彼经中。由几种言说道理说缘起耶。谓略说由六种言说道理。一由顺次第说。二由逆次第说。三由一分支说。四由具分支说。五由黑品说。六由白品说。
复次此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为欲断故。修六种现观。应知何等为六。谓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缘起论及其在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地位。作者详细解释了十二因缘的不同环节,从无明到老死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理解这些关系来实现解脱。文章还涉及了有情种类、杂染类型和现观方法等丰富内容。
文章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佛教的缘起学说。特别是对十二因缘次第的解释,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掌握。此外,作者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并给出了细致的回答,这有助于读者深入思考和讨论。
在与作者的讨论中,可以进一步探讨杂染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现观的不同层次是如何互相作用的。例如,如何在实际修行中识别并消除这些杂染,或者不同类型的现观如何帮助个体达到更高的觉悟状态。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为理解佛教的缘起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关于这一主题的探讨和研究!
这篇博客涉及到了缘起的理论,以及其中的几个方面:烦恼、业、生、老死等。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分类方式,如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分三种、分四种等,来说明缘起的不同维度和层次。博客内容较为详细,对缘起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博客的闪光点在于对缘起的细致分析和分类,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来描述缘起的不同层次和维度,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缘起的核心理念。
然而,博客中存在一些逻辑错误和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例如,在描述业的因缘时,博客中提到了十二种因,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或例子,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另外,在描述烦恼的差别时,博客中提到了七种随眠,却没有进一步解释这些随眠的具体含义和作用,使得读者无法深入理解。
改进方面,博客可以增加更多的例子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缘起的理论。此外,博客可以在开头部分提供更清晰的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总体来说,这篇博客对缘起的理论进行了详实的阐述,但在逻辑和表述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希望作者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和扩展这篇文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