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导师 《成唯识论释》的目录进行划分和整理, 方便之后细致学习
唯识性
略说唯识性 - 万法皆唯有识
绪言
- 造论者为玄奘菩萨
- 归敬如来及僧团以及利乐有情
- 绪说造论之缘由
- 造论缘由 - 为救迷缪唯识理之二大类四种人
总论万法之由来 - 真我
- 首先寄问徵起
- 广破我, 法实有
- 我法皆是内识阿赖耶所变
- 我法的存在是阿赖耶识的自心现量
- 辨外境之有无
- 广破外相分六尘境实有
- 摧破三种我见
- 以思虑及作用破外道真我
- 以真我有无所缘境而破外道
- 有我见者不能证真我如来藏
我见破已再破我执
- 我执的种类及俱生我执
- 分别我执
- 我执的缘起是五取蕴
再辨真我与假我 - 真我与无我
- 首破执有五阴中的真实我
- 唯有本识阿赖耶识的常与自性可免过失
- 破虚空, 数论, 胜论外道
有真我如来藏方能有涅槃的实证
- 涅槃即是第八识如来藏
- 总破凡外所执五阴中的真实法
依唯识性破诸外道真我及部派佛教声闻僧
破数论外道的真我
- 三事及大等法皆非实有常性
- 破斥数论外道的体相是一
- 破数论外道的总相别相是一或多
- 破数论外道大等二十三法皆生灭法
破胜论外道邪执
- 破胜论外道的六法实有说
- 别破实与德常住说 - 先破实的常住
- 别破实与德常住说 - 次破德的常住
- 破胜论外道的有
- 破胜论外道的同异
- 破胜论外道的和合
- 结归于一切法唯识而破和合
破大自在天等第三类外道
- 破大自在天为有情的生因
- 再破七种外道所计
破声论外道
破极微外道
- 色法无常亦不能自行合聚
- 物质不能单独成就色身的因果
- 物不能自己和合成果地色
综论诸法无我而归结四种外道法本质
- 再破数论外道等
- 再破胜论外道等
- 破无惭外道等
- 破邪命外道等
别破小乘部派佛教僧众与极微外道
- 再破部派佛教诸声闻僧所说的色法实有
- 再破极微外道与声闻诸部凡夫僧
- 极微色法必有方分
- 五识所了知的五尘是阿赖耶识所变
- 再破新萨婆多部外五尘实有的邪见
- 极微是识所变假说为有
- 法处所摄色更非实有
- 从表色无表色与思心所的关联证明一切法唯识
论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非实有
不相应行法非实有
- 得非实有
- 由得虚妄破异生性实有
- 众同分非实有
- 破命根实有
- 二无心定及无想异熟皆非实有
- 名身乃至无常等七法皆非实有性
- 声闻僧的四相齐与难
- 破流转定异势速次第实有
- 破定异实有
- 破名身文句实有
- 破不相应行中的 相应 为实有
破无为法实有
- 总破无为法实有
- 破虚空无为实有
- 六无为法区分为二种
- 破择灭无为乃至真如无为实有
- 破外凡所执识外实有法
论识的法执行相
法执有二种
先论俱生法执种类
法执断位
法执亦应归结于唯识
破外道及二乘所执离识实我实法
会释外人所难
破能诠所诠真实有
实我实法皆应结归第八识
一切法唯识的能变与所变
三种能变识总说
因能变与果能变
异熟性之因
异熟之因果
唯识相
广陈能变识三相
初能变识行相等
- 举颂总说
- 初能变识的自相
- 初能变识是命根等之所依
- 摄持一切种子故名阿赖耶识
- 总说种子义及因果
诸法的因缘 - 种子与诸法之关系
- 种子实有与原因
- 种子的三类与三性
- 种子的新熏本有之分别
- 破分别论者
- 依三乘种子遮障之有无建立种姓
真假异熟及熏习之义
- 种子的六种自性相
- 所熏四义
- 能熏四义
- 重释熏习之义
异熟识的四缘与四相
异熟识的行相与所缘
- 不可知的执受与处
- 不可知之了
- 异熟识之所缘
没有异熟识外的所缘境
- 觉知心的所缘都是异熟识所变
- 识变的见分缘于识变的相分
内识所变的四分
- 异熟识所变的二分都是现量
- 见分等总有四分
- 见分等四分的所缘有内外差别
- 万法唯心故能缘
不可知执受的处与了
- 五阴色心及器世间皆识所变
- 内识能变之辨义
- 诸种子亦是异熟识之所缘
- 有根身亦是异熟识之所缘
内识所变十有色处等即是所了
- 诸有色法皆识所变
- 异熟识不以见分作为所缘
- 因位异熟识只缘色法不缘见分
再叙不可知之义
- 何为不可知
- 异熟识的所缘唯证乃知
异熟识自性之总相与别相
异熟识与五遍行心所
- 异熟识与五遍行心所相应
- 五遍行之义之一 - 触
- 五遍行之义之二 - 作意
- 五遍行之义之三 - 受
- 五遍行之义之四 - 想
- 五遍行之义之五 - 思
异熟识之行相
- 异熟识之三受门
- 异熟识不与五别境相应
- 异熟识是无覆无记性
- 五遍行不得成为受熏持种者
- 五遍行不受熏持种辨义
阿赖耶识心体常性
- 阿赖耶识非断非常
- 过去未来非实有
- 会违辨理
- 第八阿赖耶识性的伏断位次
- 阿罗汉位通三乘果
- 诸地菩萨皆是阿罗汉
- 再陈诸地皆阿罗汉义
- 舍阿赖耶识之正义
- 阿赖耶识有种种名
- 灭阿赖耶识义
- 第八阿赖耶识的有漏性与无漏性位次
第八识心体实有
以五教十理印证第八识实有
- 举圣教说有阿赖耶识
- 第八识的功能
- 第八识显示的涅槃无始恒有
- 第八识取名阿赖耶识的原因
- 谁能证解阿赖耶识
- 解深密经 等证明阿赖耶识实有
- 大乘诸经真是佛说
- 圣弥勒菩萨七义证有阿赖耶识
- 部派佛教经中亦说有第八识
- 由正理故证有第八识
- 破部派佛教说无第八识的谬理
- 再证有第八阿赖耶识
- 万法归结于第八异熟识
别从他义证有第八识
- 由能持寿与暖证有第八识
- 别引经教证有阿赖耶识
- 破大乘异说
- 若无第八识即有死位渐舍识难
- 别举声闻经教证有阿赖耶识
由四食及心所等证有第八识
- 破部派佛教六识论的错误
- 由无心定证有异熟识亦破六识论
- 由心所法证明无心定中实有第八识
- 无心定纵有意识时其三性为何
- 由染净心所证有第八识
- 由清净道证有第八识
论第二能变识 - 意根
第二种能变识意根行相
- 意根的总相 - 恒审思量
- 意根依阿赖耶识方得存在及运转
- 七转识的三种所依
- 因缘依 - 种子依及辨正
- 俱有依 - 增上缘依及辨正
- 末那识的俱有依
- 开导依 - 等无间缘依
- 开导依辨疑
- 以五难论破声闻僧的开导依邪说
- 回正论中再论末那识的所依
- 末那识之所缘及辨义
第二能变识的自性
- 意根的自性恒 审 思量
- 意根染俱相应的心所
- 末那识与余心所相应及辨义
- 末那识心所门正讹辩论
- 意根的受相应门
- 末那识的三性门
- 末那识的所系门
末那识的伏与断
- 末那识的伏断位次
- 末那识的伏断位次会违
- 以三乘修义解释意根的分位行相
证有第七识的意根
- 为何说有第七识意根
- 别显意根实有之正理
- 由不共无明的种类证有意根
- 依二定差别证有意根
- 依我执证有第七识意根
- 诸识归结于第八识心王
论第三能变识
第三能变识即识阴六识
- 先举颂说第三能变识的定义
- 释六识自性
- 六识和合能了一切法
- 六识所依根尘互异之经论依据
六识以了别境界为行相
- 六识了别六尘境界
- 六识的善等三性
- 六识的善等三性辨义
六识的心所门
- 颂说六识与五十一心所相应
- 解释六识心所相应门
- 结说六识与五十一心所相应
- 六识心所的善染相应
六识的三受门
- 六识的三受与善染相应
- 六识的三受与善染相应之辨义
- 六识与五受相应
- 六识的五受辨义
- 六识三受得否同起之论辨
重辨六位心所
五遍行总说, 五别境分说
再叙五遍行
次叙五别境的欲心所
五别境的胜解心所
五别境的念心所
五别境的定心所
五别境的慧心所
再遮止五别境为遍行法
五别境心所可以并生
心王心所有无的分别
五别境的五受相应门
六识相应的善位心所
- 善十一心所总说
- 善十一心所分说之一 - 信
- 善十一心所分说之二 - 惭 愧
- 善十一心所分说之三 - 无贪 无嗔 无痴
- 善十一心所分说之四 - 精进 轻安 不放逸
- 善十一心所分说之五 - 行舍与不害
- 善心所辨义
- 诸心所别作论义
- 再述轻安之理
- 善十一的五受相应门
六识相应的六根本烦恼
- 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
- 根本烦恼之末 恶见
- 辨正十根本烦恼的自性与行业
- 十根本烦恼与三毒相应
- 根本烦恼的相应识
- 十烦恼与五受相应
- 十烦恼与五别境如何相应
- 十烦恼与善等三性之相应
- 十烦恼的三界所缘门
- 十烦恼有学无学等所摄
心所法之第五位 - 随烦恼总说
- 随烦恼有二十
- 随烦恼分说 - 小十随烦恼
- 随烦恼分说 - 中二随烦恼
- 随烦恼分说 - 大八随烦恼
- 重释 唯识三十颂 义
- 随烦恼十四门分别
心所法之第五位 不定心所
- 总说不定心所及辨义
- 不定心所的诸门分别
- 不定心所与楞伽五法之关联
- 不定心所之善等三性
- 不定心所之见修所断
心与心所综合判摄
- 六位心所之自性
- 心与心所非一非异
六识现起分位
六识随于外缘而现起
- 总说六识的现起
- 六识的共同所依
- 六识和合俱转
六识起灭分位
- 意识与五识的起缘差别
- 意识于五位间断
- 意识起灭的论辨
- 再论二无心定中意识的起灭
无想定
- 无想定有三品差别
- 无想定归属于第四禅
灭尽定
- 灭尽定之自性无漏
- 灭尽定之现起
- 灭尽定现起之辩论
六识现起之违缘及辩论
- 六识现行之违缘
- 六识现行之辩论
八识心王综合分别
八识有不同自性可多少俱转
八识和合为一有情
六识功能之释疑
八识心王非一非异之关系
广解八识心王三种能变相
一切法唯识所变
- 见分与相分皆识所变
- 重述见分与相分皆识所变
- 所执我法皆识所变
- 凡外之问难与相见道菩萨之四智
- 相见道菩萨必有四智
- 五识亦缘自识所变五尘
一切法唯识即是中道
- 我与法皆第八空识所变生
- 世事不违一切法唯识
- 万法非识所变违背圣教
- 一切法唯识所变方符空义
- 色等诸法皆第八识所变
- 现量境界的色等诸法唯识所变
- 梦中及觉醒位的六尘都是内识所变
- 外取他心即名外道
- 异境亦是唯识所变
- 结归一切法唯识所变
一切法唯识释诸妨难
- 释万法非识所生之违理难
- 第八识种生一切诸法
一切法唯识籍四缘而生
- 诸法生缘总有四种 - 其一因缘
- 诸法缘生之第二缘 - 等无间缘
- 成佛时的无漏要在何地开始生起
- 意根得与第八识于三界九地作等无间缘
- 意识与三界九地境界容作等无间缘
- 诸法缘生之第三缘 - 所缘缘
- 第八识的所缘缘
- 七转识的所缘缘
- 诸法缘生的第四缘 - 增上缘
- 无漏三根中的未知当知根
- 无漏法的已知根及具知根
别引傍论
- 分别依因有十因十五处
- 十因归于二因所摄
- 四缘的依处及十因, 二因五摄
- 五果由诸依处得
- 十因四缘多少得果
正论三缘之生, 现, 分别义
- 辨种子生现行
- 佛地第八识遍缘一切诸法
- 万法结归阿赖耶识所成
万法皆由阿赖耶识变生
外缘亦不离内识 - 二取习气
- 由内识出生外缘
- 生死流转的原因是二取习气
- 二取习气及业种习气别相
- 生死流转之原因
十二有支的分支列名
- 十二有支判摄 - 能引支
- 十二有支判摄 - 所引支
- 依主伴等差别假说前后
- 十二有支判摄 - 能生支
- 十二有支判摄 - 所生支
- 十二有支立支辨难
十二有支的发业与润业
- 发业无明与润业爱取
- 发业与润业之问难
- 二世一重因果
- 十二有支立支广解
- 十二支之见修所断
- 十二有支何受相应
- 十二有支与四缘多少相应
- 十二有支摄归惑业苦
生死相续 - 一切法唯识
- 二种生死的因与缘皆唯识变
- 结归一切法唯识
解诸妨难 - 所知障能助无漏生死
- 无漏业行非因烦恼障起
- 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之区分
- 业习气与二取习气皆不离识
三种自性性及违教难之辨
释三种自性性
- 举颂略释三自性义
- 解释颂义
- 遍计所执性辨难
- 遍计所执之自性
- 遍计所执性之行相
- 释依他起性
- 释圆成实性
- 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非一非异
- 依圆成实性证实依他起性
- 三自性不离心与心所
六无为与三自性之判摄
- 虚空等六无为之判摄
- 三自性与七真如之相应
- 三自性与六法之相摄
- 三自性与相等五事之相摄
- 三自性与所诠等五相之相摄
- 三自性与四种真实之相摄
- 三自性与四谛之相摄
- 三自性与三解脱门之相摄
- 三自性与二谛之相摄
- 三自性与凡圣智境之相摄
- 三自性之假实议论
- 三自性不一不异
释违教难
- 藉问起颂
- 释三无性义 - 释第二十三颂义
- 释三无性义 - 释第二十四颂义
- 释三无性义 - 释第二十五颂义
- 三自性依第八识真如而显
- 三无性非了义法
唯识位
入唯识位中
总说唯识五位
- 能修学唯识的二类种姓
- 总说唯识位有五
- 悟入唯识五位总说
释资粮位
- 资粮位的行相
- 烦恼障与所知障释义
- 所知障八识相应门
- 所知障之三性分别
- 所知障辨义
所知障的见修所断分别
- 所知障的分别起与任运起
- 证真如必须有福德与智慧资粮支持
- 资粮位之退与不退
再述加行位的实修前提
- 初举颂文略说加行位
- 细说加行位
- 暖位
- 顶位
- 忍位
- 世第一法
- 合说四加行
- 加行位是安立位
- 加行位乃未证真如
- 加行位未证真胜义谛
通达位的分位与转依
次说通达位 - 含摄真见道位与相见道位
- 通达位总说
- 通达位中的真见道
- 真见道辨违
见道之义及说明位次
- 通达位之涵盖
- 解说通达位所涵盖之二种见道
- 真见道位再辨违
相见道位
- 相见道位释义之一 - 非安立谛
- 非安立谛辨疑
- 相见道位释义之二 - 安立谛
- 相见道依真见道建立
后得无分别智与六现观
- 后得智有无见分与相分
- 真相见道与六现观相摄
- 二种见道具足圆满时方为通达位
修道位的转依唯识性
- 修道位的行相
- 见道后的转依
- 转依的实质是唯识真如
修道位 - 十地修道位中的二种转依
十地各有应证的真如
- 总说十地中的胜行, 断障, 证真如
- 释十地之行相
- 十地有十胜行
- 十度波罗蜜多之业性
- 十地之境界性
- 十地十真如的不增不减
- 十度的前后次第不可变易
十度的实修方法等
- 十度修行有五种实修方法
- 十度波罗蜜多互摄
- 十度波罗蜜的五果
十度与三种增上学的互摄
- 十度与三学互摄总说
- 十度与增上定学互摄
- 十度与增上慧学互摄
- 增上三学含摄十度
- 十度于唯识五位中的有漏无漏现种相摄
- 菩萨道六度万行分为三大阶段
十地应断十重障之义
- 释十重障
- 十地断障粗重即是二十二愚 - 初地所断二愚
- 异生性障本质唯所知障摄
- 二地应断邪行障及其二愚
- 三地应断闇钝障及其二愚
- 四地应断微细烦恼现行障及其二愚
- 五地应断于下乘般涅槃障及二愚
- 六地应断粗相现行障及二愚
- 七地应断细相现行障及二愚
- 八地应断无相中作加行障及二愚
- 九地应断利他中不欲行障及二愚
- 十地应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及二愚
- 成佛时应断俱生二障微细种及二愚
十一障由二障所摄及会违等
- 烦恼障之伏与断
- 所知障之伏与断
- 十一障之顿断与渐断
- 断障之无间解脱
十地中要证十真如
- 十地十真如之定义
- 二转依果归结于四因之实修
六种转依位别
- 损力益能转
- 通达转
- 修习转
- 果圆满转
- 下劣转
- 广大转
四种转依义别
- 能转道
- 转依智之正义
- 所转依
- 所转舍
- 所转舍辨义
所转得
- 所转得之初 -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 所转得之二三四
- 所转得判位
- 所转得辨义
- 所转得辨义会违
- 释无住处涅槃
- 转依果之无为判摄
- 其余无为的判摄
- 所知障不障二乘涅槃之修证
所生得 - 四智心品
- 大菩提是所生得
- 四智心品之一 - 大圆镜智
- 四智心品之二 - 平等性智
- 四智心品之三 - 妙观察智
- 四智心品之四 - 成所作智
- 四智心品总摄佛地无漏有为功德
- 四智心品依八识心王而有
- 论大圆镜智之证得位次
- 论平等性智
- 论妙观察智
- 论成所作智
四智心品之辨义
- 大圆镜智所缘境界
- 平等性智的所缘
- 妙观察智的所缘
- 成所作智的所缘
- 四智心品之缘境作用
- 总结四智自性
究竟位
佛地究竟位的行相
- 举颂略说
- 究竟位的行相
- 四智心品皆属无漏性
- 智依识有
- 如来地所有功德归摄于无漏性
- 佛地转依果的不思议善常安乐
- 佛地转依果即是第八无垢识
诸佛的法身有三种身
- 第一种法身 - 自性身
- 第二种法身 - 受用身
- 第三种法身 - 变化身
- 真如等五法含摄三身
- 再辨四智与三身
- 他受用身及化身并非实有
- 如来三身功德各异
- 如来三身自利利他
- 三身所依土之差别
- 诸佛三身身土所化有同有异
- 身土的能变与所变
- 以见分相分之同异说明万法唯识
这篇文章围绕佛教唯识思想展开,深入探讨了转依果、十地菩萨道以及究竟位的教义内涵,内容丰富且体系完整。以下是对文章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1. 转依果的核心意义
文章中提到的“转依果”是佛教唯识学说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修行将染污心转向清净心的过程。这种从“损力益能转”到“广大转”的过程,体现了佛教对人性转变和提升的深刻洞察。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或许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看待自我成长与改变的角度:人生不是被动接受命运,而是可以通过持续努力实现内在转化。
2. 十地菩萨道的修行次第
文章对十地菩萨道的描述非常细致,每一重境界都对应着特定的断障和证悟目标。这种层层递进的体系,既展现了佛教对成佛过程的系统化思考,也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课题时,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阶段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或许可以将这种修行次第视为一种人生指南,帮助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保持方向感。
3. 究竟位与四智心品的哲学价值
文章最后对佛地究竟位的描述,尤其是关于四智心品的论述,展现了佛教对觉悟境界的高度概括。这些智慧不仅是信仰的对象,也可以被视为人类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极限探索。例如,“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体现了佛教对实践智慧的重视,这种思想或许可以为现代人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时提供启发。
4. 唯识思想的现代意义
整篇文章的核心在于唯识思想,强调一切现象皆是心灵变现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也有一定的呼应,例如“心念塑造现实”的概念。佛教唯识学说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哲学智慧,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系统化的论述,展现了佛教唯识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复杂体系。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古老的教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们提醒我们关注内在心灵的成长,强调目标明确的修行过程,并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哲学视角。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可以从这些教义中汲取智慧,找到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与方向。
第一次校验 对应更改内容 github commit
这篇博客文章详细地阐述了唯识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识的内外变化、识的自性与功能、八识心王的实有、八识心王的能变相、唯识位等等。作者将复杂的唯识学派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佛教思想。
首先,文章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使得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理解唯识学派的理论。其次,作者对于唯识学派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得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其内涵。此外,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使得文章的论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然而,文章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文章的篇幅较长,信息量较大,可能会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压力。作者可以考虑将文章进行适当的切分,分为几篇较小的文章进行发布,这样可以使得读者更容易消化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其次,文章中的部分内容对于不熟悉佛教理论的读者来说可能较难理解,作者可以考虑在解释专业术语和概念时,适当地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和例子,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深入浅出,详实严谨的博客文章,对于研究和学习唯识学派的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希望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继续保持这种严谨的态度,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