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缘起在于最近又饮酒了,饮酒过程下文叙述,为了防止之后再饮酒进行相关复盘杜绝后续饮酒,所谓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一次饮酒
基本是不饮酒的,饮酒虽然属于遮戒,但是不饮保险,就像没有受精的鸡蛋虽然可以吃但是最好不要吃,何故?万一吃到受精的鸡蛋怎么办?吃到了和吃肉一样,所以万全之下不要饮酒,鸡蛋能不吃就不要吃。虽然饮酒如果喝不醉不算破戒,你如何保证饮酒不醉呢?
因为最近是过年,同学朋友基本都回老家了,然后书记喊我去他们那边喝酒,我必然是不去的,就要想办法把我搞去,直接跑到家门口来接,其实我不该开门的,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记得有次也是喊吃饭,和他们吃饭基本要喝酒的,然后我就说自己不去有事情要处理,结果小斌直接跑到门口敲门了。唉,这算是劝人的一个策略了。后来书记和朱朱就到家门口了,然后让我开门,虽然走错小区了,最后接上他们了,就去了。去的时候我就一直强调不喝酒不喝酒,但是到那里就直接端上来了,酒杯直接分好倒酒了,书记开车然后不喝酒,朱朱也不喝酒,最后三人就我一个人喝酒。当时满难受的,很后悔去了,也明白了他们所谓的不让我喝酒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当然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之前一直没有好好想过,后面他们如果再这样的话,去都不可能去的,更没有喝酒的事情,就算酒杯到眼前也要说不喝。后面还有位朋友喝到医院去了,当时我也喝得迷迷糊糊,但是还是记得当时的场景,那位朋友昏过去了,在医院挂了点滴后面醒了,万幸没啥事情。
一起吃饭要注意
一般一起吃饭尤其是宴会之类的,喜事或者丧事,升学之类等,这些最好不要参与进去,不要参加,因为这些基本都要吃肉喝酒,这些是万万不能的,这些基本都属于是 恶法
。朋友喊吃饭,比如我的几位朋友,基本都是奔着喝酒去的,很少不喝酒的,这种最好不去,即使一声不吭到门口敲门也不要开了。为什么呢?因为少这一顿不会影响之间的关系或者感情,可能慢慢地他们吃饭不喊你了,但是人跟人之间的感情或者关系不是靠这个维持的。当然有些人是认为少了几顿感情就淡了,实际并不是这个道理,世俗来讲真正的朋友往往是在困苦处才能凸显宝贵,决不是几顿饭或者酒所能决定的。其实想来他们说不喝酒不喝酒最后喝酒也是为了一起借酒拉近一些感情,或者这样说,没有很多大家共许的方式来满足一起参与,所以有些朋友一起聚会可以不喝酒,但是选择其他方式一起玩,比如打游戏。或者有些朋友大家共许饮酒没意思,大家认为讨论一些问题,一些思想更合适,这样对他们来说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就是更好的方式。只是对于世俗来说,吃饭喝酒是大家共许的一种方式,有时候喝酒还不算,但是吃饭基本都共许。
劝喝酒也要注意
对酒要敏感,因为酒含摄在五戒之中,虽然是遮戒,万全之下不碰最好。就拿这次饮酒来说,第二天我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脸上还有一道子不知道在哪里划住了,啥都不想吃,头晕,讲记文章都没办法整理了,当时想着去不喝酒,正好晚上回来把后面的讲记文章草稿给搞好,实际是事与愿违,想起来就很是惭愧。现在如果让我重经当时的话,给我倒酒我就要起身,我不喝,让我喝的话现在我就走。在那个场景下当你坐到那里的时候,就意味着身边人都要喝,你不喝就是有问题,然后跟着也就喝了,这就必须要自己坚守自己的戒律,因为大家喝酒吃肉虽然自以为很好很得劲,到底有啥利益,享受口腹吗?如果靠谱的话,不用所谓修行,培植福本了,喝酒吃肉就是好,那为啥喝酒吃肉的现实却不好,乃至未来也没啥好的果报?也就是众许的却不靠谱,众许虽然有理由,但这个理由的本身与你所求相违的话,后面你就不想跟着众许的东西牵着走,就要不一样了,在这个场景下就是要说你不喝,让我喝我就走,打死我不喝,你们爱咋滴咋滴。至于他们理不理解无妨你坚持自己的抉择。
其实这个众劝的场景蛮多的,吃肉也有啊。比如有个场景,家里年夜饭,你说自己不吃肉,但是桌子上的全是大鱼大肉,然后你不吃,啃个馒头吃。这个时候很多家里人就说有肉咋不吃,吃馒头干嘛,学啥佛,吃啥斋,不是遭罪吗?这不一个众劝的场景吗?乃至你自己去吃饭发现吃饭的地方没有素菜,自己就想没素菜了,要不吃点肉?三净肉也不是不能吃,虽然这里没有众劝,但是这里没有肉却是作为一个因缘来左右你吃斋,这就取决于你如何抉择了,而这个抉择上很多靠法义上来帮忙。比如三净肉只是一个渐断施舍的,既然不吃肉就不吃嘛,不能退而求其次了,而且就算不吃外面继续找找,随便吃点也不是不行,饱腹就好了。比如有人不知道三净肉是渐断施舍的,就想得了,三净肉也不是不能吃。比如有人真想吃肉了,虽然佛说了不杀生不吃肉,但是这里没有素,好久没吃肉了,正好尝尝肉味。各种场景对法义的不同认识程度有时候在事相上影响很大,对法义理解更深,才能形成胜解,在不同场景如法如理抉择。
这算是自己这次喝酒的一次复盘,其实倒可以推而广之,吃肉或者其他属于恶法上的事情也可以如此思维,围绕着四正勤来做。
简短评价与建议:
你对饮酒和社交场合的反思非常深入,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群体压力下坚持自己的原则。建议如下:
真正的朋友会理解你的坚持,修行就是在日常琐碎中不断锤炼决心。
警示自己:知道了自己尚未准备充分,会被人情带走、会在场面压力下退缩。那以后就要事前做好心理建设。 迅速回归正念:回来后应再度发愿、再度学习或忏悔;若有机会也可以在日常修行或拜忏中虔诚发露,重立誓言。 不沉溺在自责:自责只是负面情绪,如果过于纠结反而影响后续精进。应当理性地吸取教训,把精力放在如何防患于未然上。 结语 要不要喝酒、要不要吃肉,从世俗角度来说是个人选择;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则是对自己持戒的认真程度。如果你已经决定坚守,那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原则,一定会经历几次“硬碰硬”的局面,但只要你真正能“硬”下来,后面大多数人会逐渐接受“你就是这样的人”。
社交面子:有时只是借口,不值得你违背修行原则。 真正的善友:会理解和尊重你的选择。 坚持不懈:几次显态度后,慢慢周围人也就不会再轻易逼你。 愿你在今后的场景中,能更稳固地护持自己的戒律与修行初衷,同时也通过善巧方便,让真正关心你、尊重你的人依旧能感受到你的诚意和友谊。祝好!
这篇文章以个人经历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压力时坚守戒律。通过复盘一次被迫饮酒的经历,作者展现了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并提出了四正勤的实践方法。
文章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具体的实例。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社交场合中被劝酒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挣扎,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他在坚持原则时所面临的挑战。此外,将喝酒与吃肉等行为类比为“恶法”,并强调坚守戒律的重要性,这种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然而,文章的一些观点可能过于绝对化。例如,作者认为不应该退而求其次去食用三净肉,这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让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此外,完全避免参与可能涉及饮酒和吃肉的社会活动,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坚守戒律的同时,如何灵活应对社交场合中的诱惑和压力,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建议作者未来可以尝试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或解决方案,来说明如何在保持戒律的同时,与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此外,加入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内在定力的实践经验,可能会使文章更具实用价值。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戒律的深刻理解和自我要求的精神值得肯定。通过这样的反思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修行成长,也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